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何仁勇:蒋经国上海“打老虎”为何失败

2013年07月12日08:46来源:凤凰博报字号:

摘要:孔令侃也威胁道,如果蒋经国不撤销控诉,他会不惜暴露让蒋家及政府难堪的事。

  2009年首映的电影《建国大业》中,曾经有一段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的戏。虽然戏份不长,可这段戏不是编剧虚构,而是曾经发生的史实。

  1948年,在3月29日—5月1日国民党召开的“行宪国大”上,蒋介石当选为中华民国行宪后的第一任总统。踌躇满志的蒋介石为了表示改革的决心,对内阁进行了重组,任命翁文灏先生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这也是民国从政的学者中官职最高的一位。

  翁文灏是一位地质学家,一直在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直到1932年,43岁的翁文灏才被国民政府延揽,担任国防设计委员会秘书长,开始了政坛生涯。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官员,翁文灏在政坛素有清誉,在腐败成风的时代别具一格。这或者也是他被蒋介石看中的重要原因。

  很快,8月19日,翁文灏主持的国民政府就颁布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随之公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资产登记管理办法》、《整顿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四项法规。这标志着国民政府正式启动以“金圆券”取代“法币”的货币改革。翁文灏意图通过货币改革,抑制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里要交代一下通货膨胀的背景。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虽然国民党一度计划在3—6个月剿灭“共匪”,可打了两年的仗,“共匪”不但没有被剿灭,国民党军队反而在战场上越来越被动。众所周知,打仗,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烧钱”的事情。为了筹集资金打“内战”,国民政府不得不向中央银行借钱。中央银行哪里有那么多钱?只好不断增发货币。这就导致当时的法币发行量剧增,从抗战胜利时的5万亿元快速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万亿,几乎涨了120倍。这就造成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

  以教授为例,1946年,一位教授可领到80余万元法币,能买23袋面粉。一年后,教授的薪金涨到140余万元,可这笔钱能够买到的面粉却不到10袋面粉。而到了1948年初,一位教授的薪金已经连5袋面粉都买不到了。

  1947年7月2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电讯,对近年来的物价进行了一番比较:法币100元可买的物品,1937年为两头牛,1938年为一头牛,1941年为一头猪,1943年为一只鸡,1945年为一条鱼,1946年为一只鸡蛋,1947年则为1/3盒火柴。

  货币改革得到了蒋介石的大力支持。《金圆券发行办法》等四项法规公布当天,他就招待北京上海等地的工商金融巨头谈话,请他们支持政府决策。8月21日,蒋介石又通电全国,显示政府推行货币改革的决心。为此,蒋介石还派出俞鸿钧、蒋经国、张厉生、王抚洲、宋子文、霍宝树等人,分成三组,以经济管制督导员的身份奔赴上海、天津、广州各地,整顿经济秩序,抑制通货膨胀。

  上海这一组是中央银行行长俞鸿钧牵头,蒋经国辅佐。当然,俞鸿钧心里清楚,自己虽然是经济管制督导员,蒋经国是副手,但真正的实权掌握在这位蒋介石的大公子身上。这一点,连媒体都毫不隐讳。当地的英文报纸《华北日报》就将蒋经国称为“在上海打经济战的主帅”。

  蒋经国的担子并不轻。因为上海经济管制区包括了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南京,以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聚集地。此前上海的通货膨胀也最为严重。蒋介石对此也心知肚明。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虽然我晓得这个职位可能使经国遭到忌恨,甚至断送前程,但是我必须派他去。”

 

分享到:

(责编:吴杨、邹雅婷)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