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沈健:為教育改革"買單"的不應是農村孩子

2013年05月24日10:04來源:中國青年網字號:

摘要:與城市相比,農村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待遇較差、課程設置枯燥、教育方式落后、校園文化匱乏等現象仍然存在,勢必導致農村孩子守不住校園淨土、擋不住外界誘惑。

金寨梅山徐沖鄉的一個九零后打工妹向縣委書記寫信,描述“如今的孩子離開學校不是因為家庭貧窮,而是因為無法抵擋外面的誘惑……希望更加注重學生們的精神面貌。”新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扶持力度,出台了“兩免一補”等政策。然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仍在很多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5月22日人民網

農村孩子早早輟學離開學校,因為“無法抵擋外面的誘惑”,從一個方面折射出社會轉型期,農村教育面臨的諸多無奈。對孩子而言,成長期間的一時沖動,無異於自毀前程。對學校來說,生源減少加上輟學學生增多,教育舉步維艱。就社會來講,大批初中生、甚至初中肄業學生涌入城市、企業、工廠,那是一種無言的創傷和隱痛。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個隻有初中文化的十六、七歲的孩子,思想懵懂、知識貧乏、閱歷淺薄,將自己推向市場經濟風口浪尖,沉浮未料、成敗不定不說,還可能發生意外。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低學歷犯罪、打工族犯罪時有發生就是明証。我們還可以假設,再過十年、二十年,當一個人東飄西蕩、歷經滄桑,卻因為知識匱乏仍然一無所有、一無所獲的時候,再回望自己走過的路,能夠說自己不后悔嗎?

就在上世紀末,教育還是改變農村孩子命運的唯一出路。考大學、上中專讓不少農家子弟脫去“農袍”、吃上“公糧”,成為“體面”的城市人。隨著工業經濟、城市經濟不斷發展,大批青年從農村涌向城市,參與經濟建設,擁抱現代文明,大幅提升了生活水平。從大學畢業“包分配”到自主擇業、多元就業,在中國,隻用了不到十年時間。進入新世紀,教育市場化趨勢愈演愈烈,高校擴招一擴再擴,生源增加一增再增,與此對應的,則是學費猛漲、就業困難、農村貧困孩子失學。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轉型“陣痛期”,長期以來,以制造業和加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決定了大批中小企業更多需要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在這些用工方看來,理論知識強於實踐經驗的大學生不如操作技能佔優的高職生,甚至不如經驗豐富的農民工。這讓大批大學生身陷尷尬,畢業即面臨失業。“讀書無用”“實用技能勝過文化知識”等思想由此在社會上蔓延,從城市影響到農村,從家長影響到孩子。加上一些不良企業違法用工、招用童工,客觀上為農村孩子輟學務工“開了后門”。

另一方面,盡管近些年國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待遇較差、課程設置枯燥、教育方式落后、校園文化匱乏等現象仍然存在,勢必導致農村孩子守不住校園淨土、擋不住外界誘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應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獲取、綜合素質提升,不應散發銅臭味,過度追求市場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與此同時,要通過規范、完善教育立法來維護農村學生受教育權利,堵死農村孩子輟學“后門”。最為根本的是,教育作為一種“長線投資”,應更多著眼不斷加大投入而不是追求短期回報,推進投入區域平衡、城鄉平衡、學校平衡,才能實現教育權利公平、起點公平、過程公平。

教育需要在改革中逐步完善,但買單的不應該是農村孩子。(文/沈健)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