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9日08:24來源:紅網字號:
摘要:一些主持人在節目裡說,觀眾是電視媒體的衣食父母。觀眾之於電視媒體,既是受電視媒體引導的對象,又是電視媒體工作的引導者。一定程度上,收視率的高低証明著一個節目的受歡迎程度,媒體的廣告收入多寡說明著媒體受眾范圍的大小。 |
回想本周三晚廣西衛視民歌選秀類節目《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的內容,在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體積龐大的觀眾群轉椅“聽音魔輪”,贊助信息播報口吻讓人聯想到《中國好聲音》的女主持,男選手帶老婆上場的溫馨片段……倒是節目名稱中的歌聲、歌曲沒能在腦子裡留下太多痕跡。一曲《在那遙遠的地方》雖說動聽,讓現場由老中青三代觀眾分別組成的三個“聽音魔輪”紛紛轉身,還引來密室內的明星隊長小柯和袁惟仁對選手進行爭搶,但好像它也不及抹上了艷麗口紅的演唱者本人更讓人記憶猶新。似乎,在這場以音樂之名成就的節目中,筆者享受音樂的過程受到了太多東西的干擾,這是一種音樂魅力沒有打贏娛樂誘惑的感覺。
也許你會說,這是太主觀臆斷、太個人情緒化、太自我的想法。不過,筆者覺得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個人情緒表達的載體,它可以讓那些無法言明的情緒、想法借助音符、節奏的組合,從指間、琴弦上、聲帶振動下……展露出來。創作者創作音樂作品時的情緒情感,攪動起聽者的情緒情感,兩者通過音樂進行心靈的交流,這大概是理想的音樂享受過程,卻也可能是如今媒體上各類音樂歌唱類節目漸趨泛濫之勢的原因。
一些主持人在節目裡說,觀眾是電視媒體的衣食父母。觀眾之於電視媒體,既是受電視媒體引導的對象,又是電視媒體工作的引導者。一定程度上,收視率的高低証明著一個節目的受歡迎程度,媒體的廣告收入多寡說明著媒體受眾范圍的大小。熒屏上歌唱類節目此起彼伏,相比其他屬於娛樂性質的節目,觀眾對它好像有著永不消退的熱情。為什麼?筆者大膽猜測,在社會壓力甚大導致心理問題頻頻拿出來說事的今天,音樂在修復心靈、撫慰人心上的作用,要遠大過明星們縱身一跳入水池給人帶來的刺激。而音樂療法確也是心理治療方法之一。觀眾們不斷地對歌唱類節目報以熱情,這行為背后暗藏著人們期待音樂能給自己帶來生活的力量。
不過,音樂要行使這種能力,也需要一種純粹。暗箱操作、冠軍內定、裝可憐博同情……一個個起初口碑甚好的音樂歌唱類節目,與以上這些詞語聯系在一起后,瞬間就可以引起輿論的倒戈。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觀眾對於歌唱音樂類節目的高期待,並非顯而易見,卻是舉足輕重。
媒體是全方位的資訊傳播平台,要一個節目純粹得隻剩下音樂的確也是一種無理之求,但對於音樂力量的期待仍是如筆者一般觀眾的心理訴求。在當下資訊泛濫、誘惑眾多、容易迷失的現實中,純粹尤顯珍貴,對純粹音樂的追求是觀眾對音樂演唱類節目報以熱情的原因,也應是音樂演唱類節目制作者銘記在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