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尤小立:中國大學須重塑自尊

2013年06月21日14:19來源:中國科學報字號:

摘要:努力迎合就業需求,結果卻與努力不成比例,這就是當下大學面臨的現實尷尬。

大學擴招的負面效應日漸凸顯,在就業問題上,今年應該是達到了一個頂峰。699萬大學畢業生一齊涌入社會,他們面臨的就業壓力可想而知。我們的各級就業指導部門總是在許諾,隻要不挑不揀,保証就業。但經過至少十六年的寒窗苦讀,十六年的期盼和風險投資,讓他們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不挑不揀”呢?

看到一篇時評說,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就要做大就業的蛋糕。類似樂觀的老生常談,除了心理安慰外,基本沒有意義。因為蛋糕做得再大,也無法滿足畢業生井噴式的涌動和期望,就像馬路修得再寬,也無法解決交通擁堵一樣。

當下中國大學面臨的難題也有相似性。一方面,就業仿佛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的基本追求,它執著地主導著大學教育的行為和走向。在一些大學,從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到機構設置,再到平時各種講座的安排、課余活動的組織以及各種宣傳,總之,一切活動的重心都圍繞著就業進行。不僅是校方如此,入校的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在為就業問題擔心,他們為就業作准備的熱情和動力遠超課堂學習。在他們眼裡,大學是不是學術的聖地或象牙塔已無關緊要,社會復雜性的挑戰更直接,更關乎今后的生活和幸福,因此,拿大學作為歷練社會經驗的陣地,在學業之外,打通關節,培養人脈,就順理成章。

如果課堂不再是吸引人的場所,教師還有什麼用武之地?教師的職責過去都說是傳道授業,現在隻能是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面對沒有多少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或干脆經常“翹課”的學生,要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百分之百地盡到教師的責任,談何容易。

從另一方面看,盡管學校竭盡所能地為就業提供服務,其效果卻並不樂觀。最近發布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近幾年,不僅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並沒有實質性地提高,今年本科生的就業率下降了12%,研究生則下降了11%,而且在就業的學生中有31%“學非所用”。

努力迎合就業需求,結果卻與努力不成比例,這就是當下大學面臨的現實尷尬。

改變這種尷尬局面,或者說擺脫困境的方式,當然不是上述報告的發布會上,教育專家們所說的“高等教育跑步進入普及化時代的背景下,迎接就業難題,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高校轉變教育理念、用人單位轉變用人理念成為‘制勝關鍵’”之類的“大原則”。因為這一系列原則,實質上還是要繼續地迎合所謂現實需要,繼續以就業為導向來從事大學教育和組織大學教學。

需要看到的是,在過去若干年中,大學對社會的迎合不僅失之過度,而且付出的代價太大,因而得遠不如失。這個“失”主要表現在大學整體上失去了起碼的自尊,教師失去了起碼的自信。而過分的擴招,讓文憑徹底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它已經變成一張等待就業的介紹信。大多數經過激烈競爭進入大學的學生也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榮譽感。沒有自尊、自信和榮譽感,大學就隻能是以就業為主導的職業培訓中心。

而從上面的調查數據也可看出,即使是大學在努力轉變角色,努力經營著“職業培訓中心”,也還是無法全面滿足社會的需要,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這中間的根本問題是,“社會需要”是一個變量,而大學則既需要變化,又需要秉承其不變的基本理念。直白地說,如果大學僅僅是被動地迎合,可能永遠也趕不上社會發展,全面滿足其需求。這也是處於社會急速轉型中的當下中國大學左右失據的深層原因。

另一個問題也需要注意,即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一“學非所用”。如果這裡的“學非所用”指的是不再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實際的數據可能要比調查的數據大得多。因為還有至少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可能從事的只是與自己專業稍稍沾一點邊的工作,比如生物制藥專業的畢業生找到的藥品銷售工作,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的畢業生去賣房子等等,這些也很難算是“專業對口”。也就是說,當下中國大學培養的大約三分之二畢業生從事的工作與其所學專業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這個事實至少說明,大學一味被動地追隨社會,在社會后面亦步亦趨,但對社會需要的滿足卻是相當有限的。大學根據社會需要或企業需要調整的專業、開設的課程,也並沒有達到社會或企業所期望的立竿見影的效果。

有鑒於此,大學還是應該接受發達國家大學發展的經驗,重拾自尊,以自主之變應萬變,重新回到傳承文明的軌道,以培養通識性人才、提高學生整體文化素質為導向來設置課程。當然,在現有體制下,要讓大學重拾自尊的一個基本條件是要為大學減負。大學不能,也不應該承擔它本來無法承擔,也承擔不好的責任。隻有這樣,大學教育才能名副其實,課堂教學才能重新受到重視,雅斯貝斯所說的“學術共同體”氛圍的建立才有可能。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