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老黎:網絡不是“化外之地”

2013年06月27日08:25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字號:

摘要:1932年,當看到《文學月刊》第四期上一篇詩文中有辱罵恐嚇,還有無聊的攻擊時,魯迅寫下《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一文。

網絡上的發言雖然形式上可以“想說就說”,但正如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樣,不能沒有底線和約束﹔不該突破公序良俗,不能逾越法律界限。隻有遵守這些基本規則,網絡才能健康發展

閑暇時,筆者常到各網站瀏覽。網絡時代眾聲喧嘩,人們交流信息資訊、表達觀點情緒的平台可謂空前便捷。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帶來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這已成為時代發展的特征,應當積極看待並善加運用。但另一方面,網絡上出現的一些不負責任、不分是非甚至辱罵恐嚇的現象,也的確令人憂慮。

1932年,當看到《文學月刊》第四期上一篇詩文中有辱罵恐嚇,還有無聊的攻擊時,魯迅寫下《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一文。他批評:“一言不合,便祖宗三代的鬧得不可開交”,“罵一句爹娘,揚長而去,還自以為勝利,那簡直是‘阿Q’式的戰法了。”

這些話如今看來仍有現實針對性。一些網站上的文章及其跟帖、博客和微博中,過度情緒化的表達導致辱罵恐嚇等現象不時可見,其偏執有時比當年魯迅所說的還甚,讓人不免瞠目結舌。倘若這種風氣在網絡上蔓延,於社會環境、於個體發展,無疑都會帶來負面影響,以至陷入惡性循環的泥沼。

網絡上的這些現象,當然與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發展有關。科學技術的發達極大降低了公眾發言的“門檻”,推動著傳播環境的改變,但究其本質,依舊是一種文化現象。說到底,它植根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之中,是社會上不同群體、各類想法、各種矛盾在網絡上的一種折射。這也說明一點,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與網絡時代的傳播特征相疊加,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確實前所未有。

敲擊鍵盤,拿起手機,網絡上的發言雖然形式上可以“想說就說”,但正如你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樣,不能沒有底線和約束。任何個人的自由總是相對的,總是以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為前提的,這是保証社會有序運轉的前提。網絡可以降低發言的“門檻”,但不是“化外之地”,不該突破公序良俗,不能逾越法律界限。隻有遵守這些基本規則,網絡才能健康發展。

面對問題有不同想法,如何辨明,總要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這才是科學的態度和有自信心的表現。什麼是道理?客觀運動規律謂之道,是非得失標准就是理。“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也是衡量人們在網絡上討論各種問題時對與錯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地。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