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求是》:警惕網絡"負能量" 理性看待網絡空間

2013年06月17日15:17來源:中國青年網字號:

摘要:負面信息充斥網絡,是因為各種負面事實確實存在,網絡只是“客觀反映”而已。有人甚至宣稱,傳謠也是言論自由的應有之義,“謠言倒逼真相”。

互聯網的發展,正以驚人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自覺不自覺中,越來越多的人被卷入“數字化生存”。

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體、先進的通信工具、實用的信息總匯和活躍的社交平台,網絡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借助網絡,人們可以遍覽天下大事,可以從海量信息中查詢自己需要的東西,可以分享觀點、輕鬆淘寶、在線神聊,可以便捷地討論公共事務、開展輿論監督、實現政治參與。可以說,網絡的發展,豐富了信息資源,拓展了交往空間,密切了群體關系,節約了社會成本,為推動社會進步注入了源源不絕的正能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當發生涉及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時,網絡總是展現出強大的動員能力,迅速激發起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輿論聲勢和愛國熱情,讓人們真切感受到網絡正能量的精神震撼和現實意義。

但是,網絡並不總是以正能量示人。經常上網的人多會有這樣的體驗:打開網頁、登入微博,立刻就會在不經意間陷入網絡負面信息的包圍之中。首先是負面新聞連篇累牘。災難、事故、貪腐、丑聞似乎鋪天蓋地,所謂內幕、揭秘、潛規則層出不窮,謠言、暴力、色情信息屢禁不絕,曝隱私、秀下限、搏出位大行其道,各種丑惡和黑暗被無限放大,人們不禁會問“我們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其次是不良情緒四處蔓延。凡是政府辟謠的就一定是事實,凡是官方發布的就一定有黑幕,凡是社會矛盾就一定是體制問題﹔凡事寧信其錯,不信其對,寧信其壞,不信其好﹔陰暗心理、悲觀情緒、網絡戾氣在網上滋長蔓延、交叉傳染,消解社會正氣,壓抑人的心理。再次是網絡暴力愈演愈烈。觀點不同就勢不兩立,一言不合就惡語相加﹔大量謾罵、中傷等侮辱人格的言詞,傳播不實信息甚至造謠誹謗等損害他人名譽的言論,“人肉搜索”等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已經是司空見慣,公民個人基本權利遭遇野蠻踐踏,讓越來越多的人談網色變。顯然,這些現象屬於網絡負能量。

對網絡負能量,我們該怎麼看?

有人認為,負面信息充斥網絡,是因為各種負面事實確實存在,網絡只是“客觀反映”而已。有人甚至宣稱,傳謠也是言論自由的應有之義,“謠言倒逼真相”。

中國確實處於問題多發和矛盾凸顯期,黨和政府對問題看得很清楚,正在著力加以解決。但是把中國看得漆黑一片則完全不符合事實。網絡的集中、放大作用是網絡負能量形成的重要原因。這種集中和放大,歸結起來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網絡媒體的添油加柴。負面信息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誘發人們的好奇本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流量為王”理念指導下,網絡媒體常常通過大量登載、炒作各種負面新聞來吸引眼球,同時通過聳動的標題、誘惑的圖片、夸張的表達,達到增加點擊率、流量最大化的目的。這是形成網絡負能量的基礎。

二是特定人群的情緒宣泄。調查顯示,目前網民中低年齡、低學歷、低收入人群佔據較大比例。這個群體總體上社會閱歷淺,生存壓力大,在現實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容易對生活和社會心存不滿,往往戴著“有色眼鏡”觀察社會、解讀現實,沉溺網絡發表各種偏激言論成為他們表達不滿、宣泄情緒的主要方式,久而久之還會對網絡形成一種心理依賴。

三是某些“意見領袖”的蓄意鼓動。網絡的傳播特性造就了一批網上“意見領袖”,其中有些人,為了標新立異、吸引眼球,把批判作為裝點自己“獨立思考”門面的主要方式,刻意與主流意識形態保持距離,常常以嘲諷、戲謔、解構社會主流價值為能事。有的網絡“公知”黨同伐異,霸氣十足,老虎屁股摸不得,常常隻站隊不站對,不論是非曲直,為了批評而批評,有的甚至不惜撕裂社會共識,攻擊現行制度,叫囂“每個人都是推牆的力量”,企圖讓“顏色革命”在中國上演。

四是“網絡水軍”的推波助瀾。網絡為挾輿論之名謀取私利創造了便利條件和操作空間,“網絡水軍”應運而生。他們通過四處發帖、跟帖,制造新聞事件,炮制虛假民意,誹謗競爭對手,擾亂傳播秩序,搞得網絡空間烏煙瘴氣。一些勢力看到了其中的玄機,也大量雇佣“網絡水軍”,操縱網絡輿論,編造政治謠言,惡搞、抹黑黨和政府形象。這是網絡負能量最大的幕后推手,尤其需要警惕。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正能量和負能量就是比肩而立的兩片刀鋒。是讓正能量給力,還是讓負能量爆棚,答案不言自明。面對網絡負能量,我們該怎麼辦?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