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阿媒:中國尚未為在中東的領導角色做好准備

2013年06月29日09:55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過去30年間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形象得到大幅提升。“走出去”的戰略迫使北京發展積極的外交政策。在中東,這種戰略效果顯著。去年,中國成為該地區最大貿易伙伴。

  沙特阿拉伯《中東日報》6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在中東的“嬰兒步” 由於美國似乎已決定放棄領導權,中國會填補中東或將出現的空白嗎?奧巴馬最近呼吁中國在巴以和談中發揮“積極作用”,無疑是為該問題推波助瀾。伊朗新總統表示將很快訪華,令有關北京在中東作用的猜疑愈演愈烈。但中國是否已為在中東的領導角色做好准備?答案仍是“沒”。

  誠然,過去30年間中國在該地區的形象得到大幅提升。“走出去”的戰略迫使北京發展積極的外交政策。在中東,這種戰略效果顯著。去年,中國成為該地區最大貿易伙伴。過去兩年內,積極打造“藍水”實力的中國海軍,對從阿曼灣到亞丁灣的多個國家進行訪問。中國還加強了其作為地區主要軍火供應者的地位。去年,中國向該地區6個國家售出10億美元的武器。或許更重要的是,解放軍海空軍正在與包括兩伊甚至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建立軍事關系、舉行聯合軍演並交換信息。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對中東的了解大幅提升。1970年中國僅有120人會說波斯語,會阿拉伯語的僅寥寥數十人。如今,成千上萬中國人已掌握中東語言。中國設立了一系列研究中東政治、歷史和文化的機構。許多中國人已在中東工作過,更多中國游客正紛至沓來。

  不過,談論中國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或許仍為時過早。了解中國的外交政策,要謹記一個詞:謹慎。在中國,外部世界通常被視為危險的源頭。這個國家歷史上曾被外來侵略者欺壓。此外,中國曾擁有“大陸性”經濟體系,認為本國擁有或能生產出所需的幾乎所有物品,因此避免依賴對外貿易。即便曾是國際貿易通道的絲綢之路,也從未對中國整體經濟發揮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謹慎原則支配著兩種行為准則。一是不能依賴任何外國能源和原材料資源。這是中國大力投資開發本國油氣資源的原因。二是不卷入任何地區內部或周邊的沖突。在中東,中國拒絕卷入伊朗和阿聯酋在霍爾木茲海峽島嶼上的爭端。在敘利亞,中國則試圖兩頭下注。

  北京應對伊朗的辦法尤其說明問題。中國對聯合國所有制裁伊朗決議投贊成票,但通過宣稱已降低美國要求的懲罰性措施,仍能獲得伊好感。美國人為中國沒投否決票而高興。北京默許國企不理會某些制裁措施則令伊朗人高興。但總體看,中國似乎急於降低對伊關系的風險,從伊進口石油的比例從2009年的16%降至2012年的6%。曾被廣泛報道的中國在伊建核電站項目也被擱置。盡管與伊朗貨幣貶值有關,過去兩年中伊貿易已縮減近30%。

  目前來看,北京仍不願參加中東地區的任何舞會,即便偶爾將一隻腳踏進來並走上幾步,但依然滿足於做局外的旁觀者。(作者埃米爾·塔赫利,王會聰譯)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