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王達三:朴槿惠清華演講引用中國經典背后

2013年07月03日07:18來源:鳳凰博報字號:

摘要:朴槿惠“子曰詩雲”演講的一個重要意義,是有助於再度喚東亞地區民眾“我們”或“東亞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或將開啟恢復和重建中斷了百余年之久的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序幕。

6月29日,韓國總統朴槿惠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不僅在開頭和結尾大秀中文,而且多次征引中國經典與成語,受到廣泛關注與一致好評。那麼,為何朴槿惠在演講中頻頻“子曰詩雲”呢?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一個國家的政要出訪時發表演講,往往會用對方國家的語言表示問候,並偶爾會征引該國廣為人知的格言警句,以便獲取更好的演講效果。因為,這些格言警句既是對方國家民族祖先的生命、生存、生活智慧和經驗的結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能夠較好獲得對方國家民眾的心靈共鳴與情感認同。

不過,朴槿惠此次清華演講,絕不是隻用簡單的“你好”兩個中文字眼了事,而是在開頭和結尾中大段使用中文,且整個演講過程中“子曰詩雲”多達近十次,遠遠超出了一國政要出訪發表演講時的通常做法。因此,我們尚不能簡單地將朴槿惠的“子曰詩雲”,看作是她為了取悅中國聽眾而採取的策略性做法。

筆者認為,朴槿惠頻頻征引中國經典或成語的背后,折射出一個基本事實,即“子曰詩雲”不僅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也是韓國的文化傳統。因為,數千年來,包括韓國在內的整個東亞地區,一直是一個以孔子思想或儒家文化為最大公約數的文化共同體,有著雖稍有差異但相去不遠的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所以,東亞地區向有“漢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筷子文化圈”的文化稱謂。

正因如此,朴槿惠演講時征引的人文經典《周易》、《中庸》,以及諸葛亮的名篇《誡子書》,還有類似“楚漢爭雄”、“三顧草廬”等成語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等俗語,雖然多數起源於中國,但卻是整個東亞地區的文化傳統。正因如此,我們經常看到,就連韓國前任總統李明博、現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以及一些日本政要等,也經常引用類似的格言警句。

遺憾地是,盡管整個東亞地區在歷史上享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傳統,但近代以來,東亞地區各國並沒有因為西方文明的大舉進入而變得更加團結,相反卻紛紛投入西方文明的懷抱,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去儒家化”的歷史進程,比如擯棄儒家經典、排斥漢語漢字等,從而造成了“我們”或“東亞人”意識的分崩離析。

因此,朴槿惠“子曰詩雲”演講的一個重要意義,是有助於再度喚東亞地區民眾“我們”或“東亞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或將開啟恢復和重建中斷了百余年之久的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序幕。

此外,東亞地區的古代人要比現代人寬容和大氣,因為他們沒有現代人的民族國家觀念,不會處心積慮地把某個歷史文化傳統的起源和傳承等納入到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譜系之下。很顯然,這對我們思考和處理近年來出現的諸如端午節之類的中韓文化之爭,是個很好的啟發。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朴槿惠演講時頻頻“子曰詩雲”,這和其本人鐘情儒家文化經典有著密切關系,故其所征所引既精確周密,又自然流暢,是一篇難得的演講佳作。然而,在經歷過百余年激烈反傳統以及束古書而不讀之后,到底有多少中國民眾,包括在現場聆聽的清華學子們,能對這些格言警句耳熟能詳呢?中國領導人,是否在講話或演講中,也能稱引往聖先賢的格言警句呢?恐怕,這才是值得我們深入反思的重要問題!

(注:本文轉載自“王達三--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