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1日07:28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正如彼得·諾蘭所言,一直以來中國公司顯然不是國際重大並購活動的主角。因自然資源短缺,中國努力尋求,但即便是在這個領域,其對外投資在外國大鱷面前仍相形見絀。 |
英國《金融時報》7月9日文章 中國令西方感到恐慌。但西方鮮有人看看,中國人眼中世界是怎樣的。劍橋大學教授彼得·諾蘭是為數不多能以中國人視角看世界的西方人之一。對所謂有關中國大恐慌之一——它正買下世界,他的答案是“不”:我們已在中國內部,但中國並未進入我們內部。
他認為世界經濟如今已被少數但佔據主導的企業所改變,它們幾乎全部植根於發達國家,擁有統治性品牌與超級技術。這些全球性公司對境外投入巨資,尤其在中國。此過程中,它們逐漸喪失國家屬性和忠誠度。隨著各國政府發現越發難以對其征稅和管理,兩者的關系愈加緊張。
中國正如何融入這個新世界?它本身是個巨大發展成就。但該成就是建立在向世界級制造商提供工人和市場的基礎上。2007年至2009年,中國28%的工業附加值、66%的高科技產業產值、55%的出口和90%的高新科技出口,都出自外國投資的企業。因此,這個國家是對外國人管控的體系至關重要的貢獻者——若發達國家的民眾和政府對這些全球企業不滿,那中國人的不滿豈不多得多?
中國並沒買下世界。1990年至2012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從2.1萬億美元飆升至23.6萬億,高收入國家在其中佔比高達79%。2012年,美英對外投資總額分別為5.2萬億美元和1.8萬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僅為5090億美元。中國的淨投資額(本國對外投資和別國對本國投資的差值)更是可悲,為負3240億美元。
正如彼得·諾蘭所言,一直以來中國公司顯然不是國際重大並購活動的主角。因自然資源短缺,中國努力尋求,但即便是在這個領域,其對外投資在外國大鱷面前仍相形見絀。
這種分析說明什麼?最重要的含義莫過於,中國幾乎沒打造出任何在全球范圍內舉足輕重的企業。此外,正是發達國家巨型企業的領先地位,讓中國公司發現極難得償所願。從中國人的視角看,其經濟的顯著特征是仍依賴於他國技術——這解釋了為何中國如此迫切地想獲得技術。更進一步的含義是,中國其實距離“買下全世界”仍相去甚遠。對所謂中國沖擊力的疑神疑鬼純粹是空穴來風。(作者馬丁·沃爾夫,王會聰譯)
原題:中國為何不會買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