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三杉:中俄軍演后俄為何進行遠東大軍演?

2013年07月17日08:18來源:環球網綜合字號:

摘要:俄羅斯進行大規模軍演,除了在檢驗軍隊的應急反應外,也是對美日挑舋性軍演的一種回應,言下之意——俄羅斯可以與美日“單挑”。

環球網綜合報道:日本《產經新聞》7月16日援引俄羅斯文傳電訊社消息稱,俄羅斯總統普京當地時間16日將訪問俄遠東薩哈林州,對當地正在進行的軍事演習進行視察。

報道稱,該演習從本月13日開始將會一直持續到20日,共動員俄羅斯東部與中央兩個軍區共計16萬人參與。《產經新聞》援引俄羅斯媒體的說法稱,該演習規模為“蘇聯解體后最大規模”。據悉,普京總統7月12日曾親自向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 紹伊古下令,要求俄羅斯軍隊開展准備戰斗任務的“突擊”緊急演習。

目前,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也在俄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附近海域集結,在本月15日進行了軍事演習。而此前一天的14日,日本防衛省確認包括導彈巡洋艦在內的16艘俄海軍軍艦向東通過宗谷海峽進入鄂霍茨克海。

產經新聞》稱,普京此次視察薩哈林州,是繼2011年3月后的首次視察。陪同視察的還有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長以及能源部長等6名成員。7月16日,他們將在該州首府南薩哈林斯克就資源開發、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國家項目進展情況和州政府協商。

繼與中國聯合軍演后,俄羅斯緊接著又在東部與中央兩個軍區共計16萬人參與的據稱為“蘇聯解體后最大規模”的演習,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到場視察。

2013年7月15日,俄軍派出2架TU-95戰略轟炸機和1架IL-20電子偵察機當天飛近日本海一側日本領空。並沿著日本海一側日領空識別圈向東北飛行,在日北海道宗谷海峽附近向俄遠東地區折返﹔IL-20偵察機從俄遠東地區起飛后,先后穿越宗谷海峽及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領空,並繞北海道飛行近一周,隨后在日本海空域向俄遠東地區折返。俄羅斯的這種“常態化”抵近日本的軍事偵查活動,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大的警告和威脅。

就在中俄聯合軍演期間,美日也在近距離舉行了“聯合演習”。香港中文大學前政治與行政學系系主任鄭赤琰7月16日在香港《文匯報》撰文指出,美日軍演與國際慣例不符,與中俄軍演的對抗意味很濃,他呼吁聯合國應就此制定明確指引,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美日對中俄這次軍演的表態不符合國際慣例,美日在同一地區、同時間,採用先進空軍舉行軍演,並且此前沒有預先公告天下。而兩方軍演雖不是互相對轟,但卻是你來我往。他認為,美日這樣的行為不僅可能引發雙方刺激,也容易在如此近距離發生誤會誤判而走火,進而引發軍事沖突。

美國一直在試圖針對中國挑起東亞軍演風。他指出,自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重返亞洲的外交政策后,美國便籠絡中國大陸周邊的國家一起和美國合作組成“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的軍事圍堵戰略,而且還展開一波又一波的“美日韓”或“美日菲”,又或“美越菲印度尼西亞”、“美日印度越南”軍演。美國一時以“中國威脅”為借口,一時又以共同維護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印度的領土主權為口實,一時又用“奪島”、“救災”等等由頭,推動整個東亞的軍事緊張氣氛急速提升。

美國如此大搞別有用心的軍演,不單攪亂了東亞政局,同時也助長東亞軍事競賽。

俄羅斯在日本近海的大規模軍演,以及戰機抵近日本飛行,實際上是對美日的一種警告。因為,俄羅斯與日本的領土爭端還未結束,對來自美國的威脅,也從來不敢放鬆警惕。

有媒體稱,俄羅斯大型軍演,與美國逼俄羅斯交出斯諾登似乎有關聯?

據悉,斯諾登手裡還有大量的“猛料”他掌握著含有美國國家安全局詳細工作示意圖的機密文件。該文件十分詳盡,掌握其信息能夠避免美國情報機構的監聽,甚至可以獨立進行這樣的電子監控。

美國現在所處的被動局面,是否有企圖用武力來逼俄羅斯交出斯諾登有關?不得而知,這隻不過是媒體的一種猜測而已。

俄羅斯與日本的領土爭端,以及,美國對俄羅斯的防范,並非今日才有。俄羅斯在遠東和在日本海的偵查活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日本進行威懾,包括與中國的聯合軍演,也是對日美威脅的一種應對。

特別是在軍事上中俄聯手,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強大的壓力。而利用日本對中俄的遏制,是美國長期戰略的一步棋。

因此,在中俄聯合軍演的同時,美日也不宣而演對著干的做法,實際上是對中俄合作的一種強烈擔憂的反應。

俄羅斯進行大規模軍演,除了在檢驗軍隊的應急反應外,也是對美日挑舋性軍演的一種回應,言下之意——俄羅斯可以與美日“單挑”。

正是:

俄國進行大軍演

美日也在對著干

中俄合作美憂慮

也借軍演打心戰

(注:本文轉載自“三杉--新浪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分享到:

(責編:吳楊、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