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9日07:43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解決辦法顯而易見:減少信貸和投資,開放經濟,刺激內需。換言之,停止照顧大型國企和出口商,鼓勵中國民眾多花錢。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美國《華盛頓郵報》7月17日文章,原題:經濟上,中國能改弦易轍嗎?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急速上升令世界驚訝。許多人問,其有利於增長的專制模式是否是發展中國家的最佳道路?西方民主能否與中國長遠規劃競爭?如今,隨著增長率大幅下降,中國體制面臨重要挑戰,其結果將在經濟上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在政治上對中國及中共產生巨大影響。
30年來中國高速增長,是因為它系統地向貿易和投資開放經濟。關鍵是,北京不用為了選票而取悅民眾。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對當前消費(比如燃油和食品)的補貼很少,而是把錢花在出口免稅區、高速路和機場上……沒有一個民主制發展中國家能忽視短期政治壓力,像中國這樣成功地嚴格實施增長戰略。
但這種模式行不通了。部分原因在於這是成功的產物。中國已成第二大經濟體,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它不可能再以(早先)遠更貧窮時的速度增長。且近幾年,中國經濟犯下大錯。金融危機來襲時,北京大幅增加信貸、推出大規模刺激方案的舉措造成經濟的危險不平衡。
解決辦法顯而易見:減少信貸和投資,開放經濟,刺激內需。換言之,停止照顧大型國企和出口商,鼓勵中國民眾多花錢。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迪認為,由於經濟原因,中國人目前很難增加消費。更重要的是,過去10年的投資和信貸,堅定了中國眾多大企業、行業和部門抵制任何變革的心理。面對國內經濟強勢集團的反對,北京能切斷資金源嗎?
北京最大的優點之一在於,總是誠實地分析本國經濟。實際上,這種批評正是北京提出的。中國新領導人發表了驚人的坦率的批判性講話,所勾勒的改革將把經濟重要領域向市場力量開放,減少國家的作用,推出措施刺激國內消費。問題在於,這些目標能否實現,反對意見積聚時(肯定會的),改革能否落實下去。
改革在任何國家都是難事,從意大利到印度莫不如此,它往往意味著以短期痛苦換取長期得益。當經濟蓬勃發展時,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領導人都會避免做出艱難決定——中國一直是例外。但如今,北京面臨最大考驗。若成功,將意味著其獨特的資本主義仍具有生命力。若失敗,中國將成為又一個某種模式隻能行之一時的新興市場。(作者法裡德·扎卡裡亞,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