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吉林陝西山東江西內蒙古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華商滾動
2013年10月14日08:44|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農業經濟的封鎖線已經被打破,年輕人的個人發展機會有增無減,老年人獲得尊敬的基礎似乎開始動搖。我們會不會走上美國當年的路線——把歲月、年齡視為自己的冤家? |
昨天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又是首個老年節。據媒體報道,北京最火的養老院,竟要排隊100年才能入住﹔有的城市養老院床位費則高達數十萬元。這些都反映出我國當前優質養老資源的匱乏,給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罩上一層陰影。
其實,我們本不該為此煩惱。養兒防老是我們的傳統,但是當社會生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庭養老模式似乎已經漸行漸遠。比如,“常回家看看”的入法,讓這個本該是人之常情的事情用法律的條文所約定。
不可否認,這種扭曲與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原本固化的社會轉變為流動性社會脫不開干系。孩子到大城市奮斗打拼,沒法和遠在老家的父母住在一起﹔又不能辭業歸故裡,因為那樣可能實現不了高質量就業,更難以實現自己“出人頭地”的豪情壯志。
這種兩難,其實就是當年費孝通發出的疑問:究竟是因為我們的經濟被封鎖在農業中之后,我們才開始尊重傳統、敬愛老人的呢?還是因為我們尊重傳統、敬愛老人,才而使我們打不開農業所給予我們機會的封鎖呢?
1943年,社會學家費孝通第一次到美國。他發現,在中國如果被人問“貴庚快到五十了吧”,並不認為是一種諷刺。雖然還不到那歲數,可總覺得被尊為“老者”是很有面子的事。而在美國,這絕對會引起對方的不滿。“(美國人)若把‘老’字聯上可敬的態度,那隨時都會出毛病。”費孝通在后來的文章中回憶說,“他們一般把‘老’字聯系到‘快死的’、‘沒有用的’和‘怎麼不知趣些,還不滾蛋的東西’等意義。”
費孝通認為,西方國家求新求變,凡事講求標准化,並認為成敗不取決於經驗﹔在東方,全社會講傳統、講經驗,普遍認為隻有如此才能在秩序中獲利。
這不難理解。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農耕為主的生產模式讓上一代的經驗對於下一代的生存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們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時,個人生活的機會來自上一代的傳承。比如土地,最自然的是求之於爺父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老一輩既然掌握我們生活機會的權力,我們豈能視之為無足輕重?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又豈能不為天經地義之事?
如今,農業經濟的封鎖線已經被打破,年輕人的個人發展機會有增無減,老年人獲得尊敬的基礎似乎開始動搖。我們會不會走上美國當年的路線——把歲月、年齡視為自己的冤家?
筆者相信不會。但這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認真對待,比如,從重陽節做起,從給父母打一個電話做起,從給一個素昧平生的老人一點幫助做起。否則,我們就會像費孝通所悲嘆的那樣,“我們會在白發滿頭的時候,在公園裡坐硬板凳等死神的解脫。”
(熊建,人民日報記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鄒雅婷)
養老,重陽節,老年節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