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3年12月03日13:28|來源:海口網|字號:
“越了解,越懂得”
“隨著我在香港住得越長,我也越來越能明白港人的抱怨。我曾住在沙田(屬於新界),但周末基本不敢出門,因為商場烏泱泱都是趕來購物的內地人,對港人來說,這確實很大程度造成了他們的不便,剝奪了休閑空間”。
張笑的這份理解在不少香港人那裡,變成了實際的行動。在香港近年對內地人的反對聲浪中,局部的爭論很快就能上升到類似的高度。
以城大粵語課風波為例,這門課由粵語開設,下學期會有普通話班,這樣看似合理的設置卻因為總的學分計劃,為不懂粵語的內地同學帶來煩惱。
“周四的兩門課都是粵語班,這門是必修,幾乎沒得選。如果選在下學期,又影響下學期的計劃,總的學分就不夠了”。張笑的好友,城大內地生劉小溪向《南都周刊(微博)》記者介紹,一些內地同學的“維權”意識較強,向學系表達了不滿。作為妥協,幾次的普通話補課也幾乎快要平息了這件小事。
不過,卻有港生找來《蘋果日報》記者暗訪課室,並用攝像機記錄下老師用普通話重復解釋的畫面。以“罵戰”點題的報道一出街,就引發輿論嘩然。
習慣於保持沉默的內地學生事后發表長微博為自己辯白,不無委屈地提到“個別港人就連老師上課講一兩句普通話都會投訴老師,就連老師課下為我們答疑都會投訴老師,就連當我們都已經以為可以融入這個環境的時候卻擅自聯系《蘋果日報》記者制造新聞,讓所有的輿論都指向內地生”。
同日,任課的陳學然老師也給班上同學群發了郵件,他用文學典故勉勵學生,“從明天起,我們或許可以多學習魯迅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起碼在我們的課室上,一切都會變得更好的”。
他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一個月后,在與《南都周刊》記者接觸的過程中,他沒有對這個事件再做評價,只是說,“怎麼看是個人的事情,這件事讓同學的心情都不太好,我也不再願意多講。”
其實,如何體面地應對此事在香港相對透明有序的體制內並不困難。但任課老師以魯迅在30年代寫下的《自嘲》一詩為事件作解,背后反映的社情民意可見一斑。
在香港,涉及到內地生零星的矛盾和沖突個案時有耳聞,發生此次粵語課風波的城市大學內,有一面供人書寫涂鴉的“民主牆”,兩地學生也經常在這裡辯論甚至是爭吵。
2011年時,曾有內地生發起“我戴過紅領巾,可我也不是Monster(怪獸)”的活動。起因是內地生一些不同視角的平和意見,也常常被武斷地斥為“洗腦”的后果。
兩地的年輕人也都有各自的話語場,內地生在微博上吐槽、港生則在“高登論壇”、“Facebook”上組成群組,甚至在今年6月集資在報紙上登出廣告,為“反對本港大學內地化,還我港人升學就業權”正名。
在這部廣告漫畫裡,一隻畫著“HK”二字的飯碗外有排著隊的紅色小人爬了進來,一些白色小人則被擠了出去。
面對這樣的指摘,作為“紅色小人”之一的張笑,舉了自己租房的例子,“就拿學生來說,我們畢業后租房,來港內地生大部分家境還不錯,舉全家之力養著,租金不少是家長分擔的,確實也在抬高房價。港生畢業后,因為房價問題,無法自立,和爸媽兄弟擠在一起,有怨言也正常”。
“而且拿工作來說,香港人是實實在在要賺錢養家的,工作就為賺錢,畢竟生活壓力擺在那裡,但內地生呢,往往更看重的是經驗,錢不夠有爸媽補貼呢,所以無形中不但加劇了就業競爭又拉低了起薪點”。
不過,這樣的理解卻無法阻止“本土派”學生發酵出更強烈的自保氛圍。
(責編:張婷)
香港,內地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