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3月17日09:20|來源:《紅旗文稿》|字號:
三、西方新自由主義三大經濟政策體系
新自由主義學派林立,形形色色的經濟理論和為數眾多的政策主張基本面雖然相似,但差異不小。西方國家政府採取和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體系主要有:英國的“撒切爾主義”或“撒切爾經濟學”,美國的“裡根經濟學”,被美國等西方國家向全世界特別是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推行的“華盛頓共識”。
(一)英國撒切爾政府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英國是凱恩斯的故鄉。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在英國影響廣泛而深遠。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英國歷屆政府基本上都奉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二戰后,英國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但是,如前所說,長期交替實行擴張性和緊縮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導致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使凱恩斯主義政策失靈。
撒切爾於1979年出任英國首相。信奉新自由主義的撒切爾從上世紀70年代末和整個80年代,全面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撒切爾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政策體系被稱為“撒切爾主義”或“撒切爾經濟學”,主要包括下列對內對外政策: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又譯民營化、非國有化)﹔力推自由市場經濟,解除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監管,其中包括對金融的監管﹔打擊和削弱工會力量﹔削減社會福利﹔減稅,主要是對大公司和富人減稅﹔取消匯率管制,實行匯率自由浮動﹔推行旨在削弱和瓦解蘇聯的政策。撒切爾竭力對外推銷其新自由主義政策,她曾頗為得意地說:“人們不再擔心染上英國病,他們排隊來領取新的英國藥方。”
(二)美國裡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政策
美國自羅斯福新政以來,歷屆政府長期實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經濟衰退時,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通貨膨脹時,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是,面對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漲,凱恩斯主義束手無策。這時美國新自由主義思潮從非主流地位上升到主流地位,並走向高峰期,其中的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直接對美國政府的政策產生重大影響。
裡根於1981年出任美國總統。他篤信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他有一句名言:“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才是問題。”裡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主要包括:實行“大市場”和“小政府”,大力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解除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監管﹔降低稅率,主要是大幅度降低富人所得稅稅率,所得稅最高稅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70%降低到1982年的28%﹔削減社會福利支出﹔鎮壓工會領導的罷工運動﹔推動“星球大戰”計劃,大幅度增加軍費支出,圖謀通過軍備競賽拖垮蘇聯。
(三)“華盛頓共識”的新自由主義政策
“華盛頓共識”,是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約翰·威廉姆森以新自由主義為理論依據,於1989年擬定的先對拉美、隨后對蘇東轉軌國家經濟改革提出的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在華盛頓召開的研討會上得到美國政府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確認與支持,因而被稱作“華盛頓共識”。
“華盛頓共識”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涉及企業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稅收政策、貿易政策、利率政策、匯率政策、外資政策等一系列政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華盛頓共識”的核心內容概括為“三化”:“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和“快速的自由化”。華盛頓共識的“政府的角色最小化”,與裡根經濟學的“大市場”和“小政府”實質相同﹔“快速的私有化”,與撒切爾主義的國有企業私有化一樣﹔“快速的自由化”包括貿易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和匯率自由化,與撒切爾主義的和裡根經濟學的解除調控和監管相一致。
美國學者羅伯特·W·邁克杰尼斯認為,“華盛頓共識”旨在進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改革。這就是說,“華盛頓共識”不僅要把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推廣到全世界,而且企圖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強加於世界各國。這顯然是代表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利益和要求。
![]() | ![]() |
(責編:牛寧)
新自由主義 國家干預主義 國家干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