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1 08:33:36|來源:參考消息網|字號:
民族解放運動受到鼓舞
從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的角度來看,一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表現在民族自尊心增強、經濟增長引發社會階層變化和反抗殖民宗主國獲得政治軍事勝利等三方面。宗主國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之間的矛盾趨向激化。
一戰打破了殖民宗主國無比強大的神話,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為上述地區人民沖破殖民體系奠定了基礎。當時最龐大的殖民帝國英國,在戰爭期間動員了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愛爾蘭、南非等白人自治領和殖民地印度的300萬士兵參與戰斗。澳新軍團作為先頭部隊參加了英法聯合進攻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的戰役。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代表了兩國人民英勇頑強的作風和民族團結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染下,五個白人自治領在一戰后通過談判依賴法律途徑謀得獨立地位。
印度在一戰后出現全民性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個運動主張以不屈不撓追求獨立的精神去克服英國維持殖民統治的決心,以甘地為精神領袖。參加運動的人抵制英國法庭、學校和商店,放棄政府公職,拒絕納稅,不承認政府法令。甘地還發動手紡車運動和自制食鹽運動從經濟上啟發廣大群眾的自信心。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使印度人民團結在一起。歷史証明,這股精神最終戰勝了英國維持殖民統治的決心。這股精神的背后是民族經濟力量的提升。
一戰使被殖民地區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空隙,經濟力量對比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傾斜,並促成新興社會階層的壯大。戰爭期間,殖民宗主國之間相互摧毀彼此的殖民經濟網絡,暫時無力控制被殖民地區民族工業的發展。上述地區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借此變得更為成熟、壯大,成為爭取民族解放的新興力量。從半殖民地、附屬國情況來看,阿根廷和巴西向英國買不到機車零件和採礦機械,於是在本國自己制造,制造業發展使得阿根廷產業工人數量從1907年的12萬人增加到1920年的35萬人,巴西產業工人的數量從1909年的3.5萬人增長到1920年的27.5萬多人。從殖民地情況來看,印度的塔塔家族發展出眾多的制造業企業,其中一家鋼鐵廠的規模超過英國的任何一家鋼鐵廠。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依托民族經濟力量提升,培養出新興社會階層,再依靠他們來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勝利,是一種較為慣常的路徑。
一戰削弱了殖民宗主國的力量,緩解了民族解放運動面對的政治軍事壓力。即便是作為殖民體系霸主的英國,一戰后力量也不如從前。19世紀末阿富汗在經歷兩次抗英戰爭后淪為英國的半殖民地。1919年具有民族獨立思想的阿富汗新國王即位,他在加冕時宣稱“不承認任何外國的統治權”。為此,英國第三次入侵阿富汗,企圖用武力壓服阿富汗人民。阿富汗軍隊在開伯爾山口、加茲尼和坎大哈三條戰線迎擊英軍,並且在東部戰線突入英屬印度西北邊境省,包圍並迫使塞塔爾要塞的英軍投降。由於阿富汗、印度邊境普什圖族抗英起義此起彼伏,還由於印度境內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英國難以籌措足夠的軍事力量應對挑戰,隻能於1921年承認阿富汗的獨立地位。阿富汗成為一戰結束后第一個贏得政治獨立的亞洲國家。
反對殖民防止世界大戰
如今,世界大戰再次爆發的可能性絕非沒有。殖民體系的存在決定世界大戰仍有爆發的可能。當一戰剛剛結束時,由於各參戰國損失巨大,大眾普遍稱它為“一場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列寧卻深刻地指出,“依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路徑沒有變化,對殖民地的依賴沒有改變。這場戰爭並未能化解而隻能暫緩體系內宗主國之間的矛盾。一戰注定是一場無法結束的世界大戰,要想結束它隻能等待殖民體系的消亡。
一戰后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形成的新世界殖民體系,很快便受到來自新興殖民宗主國的挑戰。僅僅20年后,各殖民宗主國為爭奪殖民利益發動了另一次世界大戰。只是由於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才演變為反法西斯戰爭。現存於世界的新殖民主義體系仍舊不斷引發戰爭,佔領阿富汗、入侵伊拉克、攻打利比亞等戰爭行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殖民時期的炮艦政策。雖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集體殖民的新方式避免直接沖突,然而這種方式建立在美國一家獨大的基礎上,類似於1870-1914年間英國治下的和平。歷史告訴我們,會有一個新的挑戰者出現。誰會是這個新的挑戰者?有人將狐疑的目光投向中國。實際上,正是由於身為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強盛,避免世界大戰才有了新希望。
世界大戰並非不可避免。民族解放事業蓬勃發展是避免世界大戰的有力保障。一戰促進了反殖民體系力量的增長。在它的推動下,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為真正的現代群眾運動。以孫中山、甘地和凱末爾為代表的新一代領袖,認識到喚起工農群眾的重要性,使得民族解放運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廣泛性。以此為基礎促成了第三世界的出現,第三世界尋求突破西方列強編織的殖民主義羅網,成為避免世界大戰爆發的力量。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崛起是自身民族解放運動的延伸,而非殖民爭霸征程的起點。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國家力量越強,世界大戰越發可以避免。
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是避免世界大戰的又一保障。殖民爭霸引發一戰,彰顯出背后的資本主義危機。一戰催生了社會主義蘇聯,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受到外部挑戰。蘇聯的出現打開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缺口,為被殖民國家脫離世界殖民體系指明了方向。僅僅由於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發展還有一定余地,蘇聯力量尚小,民族解放運動方興未艾,世界殖民主義體系才得以安然度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危機階段。在今日的世界,社會主義的中國已成為瓦解世界新殖民主義體系的希望所在。(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杭聰)
杭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歷史學博士,倫敦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非洲史、英帝國史。主要論文有《殖民主義與非洲發展的困境》《西方礦業公司與英屬中非聯邦解體》等。
一戰,殖民體系,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