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4 07:17:09|來源:中國台灣網|字號:
“生命可以安頓卻不狹隘”
在《如實生活如是禪》一書中,林谷芳提到:“吃飯,一胃之納﹔睡覺,一臥之榻。”在他看來,我們不停地給人生做加法,才造成了生命不可負荷之重。當追逐成為一種習慣,生命需要停歇。做減法,就是在修禪。
《如實生活如是禪》是《北京晚報》文化記者孫小寧與林谷芳以對談的形式,所進行的“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對話”。這之前,他們已經合作了《十年去來——一個台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最近一本新書則是《觀照——一個知識分子的禪問》。
這些書中有許多公案。比如喬布斯和愛迪生,是否可以比肩而論?林谷芳妙論說:“愛迪生發明的電燈是‘剛需’,喬布斯帶給人的,更多還是衍生性的需要。”
禪宗以劍客對決比喻參禪,林谷芳以“兩刃相交”為喻說,禪家以事成理,參禪是直接面對生命的本質困局,無所躲閃,提醒“面對人生的困局,有沒有往原點再逼近一步”。
“生命可以安頓卻不狹隘。一個人要安頓,可能用遁逃的方式,但禪者推崇真正的安頓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林谷芳說。
年過六旬的林谷芳,在高中時讀“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心有所感,開始習禪,一晃四十多年。在他看來,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鐵三角”,儒家的社會性、道家的美學性與佛家的宗教性構成中國人整個的生命。
談到自己為何“特別標舉禪”,他說:“中國氣象之衰從宋代開始,宋代之后中國的歷史性格不開闊,變得幽微。我選擇禪這種唐、五代最重要的思想和生命的修行,因為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活潑。”
兩岸關系,教育形態,燈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