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1日10:25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因外国领导人来访或中国领导人出访而签署的订单,常被戏称为“领导人订单”,领导人订单往往并非单纯因经济和贸易的需要签订,而或多或少带有政治、战略或外交策略的考量。 |
尽管法国总统奥朗德以前从未到过中国,但在这次短短37个小时的访问里,他依然收获了丰厚的订单: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和空客签署60架空客飞机订单;核能巨头阿海珐和法国电力与广东核能集团签署三方长期合作协议;甚至还有阿海珐和中国核工业集团签署建造核废料处理设施意向书。
法国汉学家让-吕克·多梅内克说,奥朗德这次真的是赚到了,因为“时间都花在该花的地方”。法国《世界报》和《回声报》也分别指出,与萨科奇2010年的两手空空相比,奥朗德此行的收获令人满意。
因外国领导人来访或中国领导人出访而签署的订单,常被戏称为“领导人订单”,领导人订单往往并非单纯因经济和贸易的需要签订,而或多或少带有政治、战略或外交策略的考量。
应该说,这种“领导人订单”中外都有,甚至可以说,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率先推行的,英国首相、美国总统都曾被本国媒体冠以“首席海外推销员”的称号,他们出访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软硬兼施,让东道主签署尽可能多的领导人订单。同时为了表示友好、安抚、争取支持或平衡,有时也会酌情在东道国留下几份领导人订单作为交换。某种程度上讲,这几乎可算是外交界的一种惯例。那么,中国的领导人订单是怎么来的,为何又引起争议?
“领导人订单”,自古做的是人情
早在南宋,朝廷就开始和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国间开展的马匹贸易,明永乐年间郑和出访船队与“南洋”各国间的贸易,中国宁波和日本长崎间的“勘合贸易”等,都可以被视为“领导人订单”的雏形。
例如大理国特使访问南宋,推销本国所产马匹,尽管地方官指出,大理所产马匹品种不佳,不合战阵之用,但南宋朝廷却出于安抚、拉拢和“不欲边境生事”的目的,象征性地购买若干。明朝对日本的“勘合贸易”,政治、外交色彩更浓,至于郑和下西洋,更是是“贵入贱出”,做赔本买卖,其目的纯在于“柔远敦睦”和显示明帝国的富强国力。
然而这种原始版本的领导人订单存在许多令人诟病之处。最令人不满的,则是片面强调订单的政治、外交属性而忽视经济属性。
如郑和下西洋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许多国家,这些国家许多和中国有传统的直接、间接贸易联系,民间贸易原本有利可图,但明朝片面强调“宣示国威”、“招徕远人”,一方面把本可卖出好价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以“友情价”半卖半送,不仅损失国家利益,还变相冲击了本国民间商人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用国库里真金白银买回的各种海外产品,许多根本不合用。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所“进口”的一些外国产品,如硬木、香料等,因国内用途不大,严重积压,官方不得不将这些东西折价充作各级官员的“实物工资”强行摊派。
怪不得郑和死后多年,明朝皇帝试图再次启动下西洋“工程”,惊恐万状的户部官员竟把郑和留下的档案藏匿、销毁,其台面理由主要是“政府财政吃不消”,不便说出口的理由,则是担心“实物工资”摊派比例更大影响了自己的利益。但不论是哪个理由,中国古时候的领导人订单重政治、外交而轻经济效益,是造成这种怪现象的根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曾长期处于被封锁、被包围和被孤立的状态。为争取外交空间,领导人订单的现象同样常见。
如号称“新中国非洲进口第一单”的埃及棉花订单,就是在当时(1953年4月)并不急需的情况下为争取埃及而签订的。此外,如毛泽东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时购买的米格-19战斗机(为照顾“老大哥”情绪将需要和暂不需要的型号都购买了一批),周恩来总理访问伊拉克时进口的椰枣(俗称“伊拉克蜜枣”,当时中国并不急需),华国锋访问罗马尼亚时订购的散货船(当时中国已能制造且质量、价格都不逊色)和细钢筋(中国当时不缺,为避免进口散货船空驶回国而订购)都属于这类情况。
除了有形的“领导人订单”,还有无形的。最典型的就是援助和援建。改革开放前,中国在非洲、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国援助、援建的许多大型项目,包括铁路、公路、水电站、体育场馆、政府办公设施等,许多都是“领导人订单”。这些项目不少起到了特殊的政治、外交作用,甚至为中国重返联合国铺平道路。但在当时中国自己经济实力不强,国力、财力均不宽裕的情况下,这些项目在经济上是并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