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7日14:55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近年,许多像施一公同样着名的科学家开始回流中国。他们的回流带着一个任务:重组中国的科研文化,改变用人为亲和碌碌无为的现象,这些都是追求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碍。 |
过去十年,中国投资在科研的资金正稳定上升,现在已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美国正投入GDP的2.7%于科研之上,但中国的投入远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为高。
据两名中国研究学者丹尼斯弗雷德西蒙(Denis Fred Simon)和曹聪最近发表的《人才与中国的技术优势》一书里表示,中国科学家因面对海外的竞争,面临更大的压力。过去十年,中国科学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他们每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四倍。2007年,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就以正在冒起的纳米科技研究而言,大约有5000名中国科学家投身于此。
2008年,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不出十至二十年,中国将较美国更有能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及服务推出巿场。
近年,许多像施一公同样着名的科学家开始回流中国。他们的回流带着一个任务:重组中国的科研文化,改变用人为亲和碌碌无为的现象,这些都是追求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碍。报道说,他们均受到爱国主义的驱使,以及他们希望成为改变的催化剂,并认为中国政府会支持他们。
「我觉得我欠了中国一些东西。」42岁的施一公说,「在美国,所有东西都几乎已经建立了,但在中国,无论我做些甚麽,其影响都较在美国大十倍,甚至百倍。」
小琦给了我最多的惊喜,在于她的谈吐如兰从容得体的大气,举手投足之间都尽显英国皇室独有的高贵典雅的气质;在于她年级轻轻,就斩获多项世界级的科研大奖,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英国观众和百分之一百都是英国评委的评判条件下,从英国本土人手中屡次抢过第一名的奖杯;在于尽管此时有多位顶级教授向她发出邀请,而她心理念念不忘的是她的祖国,和我聊得最多的就是,“吴老师,我回去的话,能为中国做点儿什么?我想我该回去了。”
见到小琦之前,牛津的其他同学纷纷跟我介绍,“这个女孩是真正融入英国上流社会的中国人”;就连牛津大学介绍小琦给我认识的教授,对小琦也是赞誉有加,“她是我们牛津大学的骄傲。”
(注:本文转载自“一战成名-新浪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