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3日07:09来源:东方早报字号:
摘要:另外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赴美求学,在美找到工作,慢慢扎下根来,逐渐变成美国人,实现中式“美”梦。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 |
这篇要回过头去谈一个问题,就是不同制度的吸引力问题,因为归根结底,一个地方能不能持续不断地吸引移民,根本上还是靠制度竞争。如同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编注:英文名为Why Nations Fail——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一书中得出的结论,实施“包容性制度”的地方会吸引不同的要素资源逐渐朝这个地方聚集,从而也更有利长期的经济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地方实行“榨取性制度”,那么经济增长就不可持续。
我自己在美国的感受是中国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有两个大致的观察可以佐证。一是媒体报道越来越密集的出现中国议题,从民生到政治,话题非常广。二是DC(编注:华盛顿特区)的智库界讨论中国议题的也越来越多,两年多前专门发布每周华府智库活动信息的Linktank服务上,一个月能有1-2个主题与中国相关的活动就不错了,而现在每周差不多都有2个甚至更多与中国相关的活动。
有人认为这似乎意味着有一种吸引人的“中国模式”正在兴起。当然这很有可能是一个错觉,因为提及中国越来越多,很有可能是批评而非赞扬越来越多。因为同期Linktank上议题逐渐增多的还包括朝鲜和伊朗,这两个国家在美国不管是决策界还是在媒体界基本都是反面教材。
那么中国到底是越来越吸引人,还是相反呢?2010年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叫贾葭,他发表过一篇叫做《做美国人的爹》的文章,其中讲到“美国梦”是指“个体只要通过不懈努力就必然会获得更好生活的一种理想”。但我发现这个其实与“中国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实质都是提高体面生活的标准,增加自由选择的范围。所以关键还是不能光看口头上的漂亮话,得看看人们实际上怎么做的选择。
贾葭提到了两种中国人变成美国人的途径。第一种比较直接,就是投资移民,尽管这中间陷阱不少,但全然不能阻挡有钱的中国人投资的热情。贾葭笑言在“北京四环内拥有房产的北京市民都是潜在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按照北京的房价倒也并非戏言。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的数据显示,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而最近北京的“霾”和长三角的“猪”有可能催生新一波的移民动力。
第二种相对间接一点,就是“做美国人的爹妈”,通过赴美产子的方式,等小孩子成人确定美国籍,父母也就算了了心愿了。贾葭于是写道:“如今一个典型的中国梦是:上大学、考公务员、赚钱、移民;上大学、当白领、赚钱、移民。上大学、当工程师、赚钱、移民。北京人民就更方便了:卖房,移民。生是中国的人,死是美国的死人,不含糊。”我将这称为“中式‘美’梦”。
另外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赴美求学,在美找到工作,慢慢扎下根来,逐渐变成美国人,实现中式“美”梦。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尽管不是所有人都来了美国,但美国的高等教育以极高的质量对中国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竞争为什么极端重要呢?因为这代表的是对“精英”的竞争。
如果中国的精英及其下一代都向往美国,那么“中国梦”的理想样本似乎就是“美国梦”。对不断被强调的“中国梦”而言,这多少有点讽刺意味。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中国的精英们是不是向往美国呢?一个合理的假设是精英们会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并且通常是研究生或以上学历,那么查看“教育考试服务”(ETS)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的记录,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方法。有意思的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由ETS这样一家NGO(编注: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来承担的。可见这个背后透露出来的强烈的制度自信。
2013年初,ETS发布了关于改革后GRE考试的首份报告,其中一些有意思的结果值得说一说。首先是2011年-2012年间,中印两国成为除美国本土外,参加GRE考试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有29255人,印度更多,达33504人。近3万人相比于超过160万报考中国国内研究生的人数可能不算什么,但如果每年都有这么多精英跑到美国来,就能说明些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