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王晓华:盘点近三年春晚小品的歧视性主题【3】

2013年07月17日07:51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其歧视对象不断变换,但被伤害的都是无权无势的弱者。如果将近三年的小品串联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微妙变奏。

2013:生理特征歧视

  传统的中国喜剧有时会调笑人的生理缺陷。蛇年春晚小品《想跳就跳》再次以身体特征为笑料。小品中的男主角仅仅因为个子矮,就遭到“腹黑老太”的无情嘲笑、挪揄、戏谑。为了强调对方矮小,后者先后抛出了“竹竿上插个土豆”、“站起来都像没站起来”、“小菠萝”、“千手蜈蚣”等讽刺性言辞。类似“你人是萎缩的,心还是猥琐的”之类说法已经涉嫌侮辱,早就逾越了喜剧性讽刺的应有边界。女主角甩出这类“惊艳”的台词,表面上是想以调侃制造欢乐,实际上是要在“损人”——流行的说法是“吐槽”——过程中获得优越感,建立临时性的等级体系,随心所欲地指挥对方。从男主角的反应看,这一套行动策略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后者虽然感叹自己“完全疯了”,但又表示“我听你的”。小品的结局貌似温馨,实则演绎了霸权的逻辑:和谐固然出现了,但这都以男主角的软弱和屈服为前提。

  从歧视寡妇到戏谑小个子男人,三年来的春晚小品演绎了性别歧视、职业歧视、生理歧视的逻辑。这暴露了一种无法遮掩的文明时差:反对歧视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当代西方喜剧舞台上,凡涉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生理特征歧视的做法,都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可能惹上官司,但这类主题却可以在我们的民族性盛宴上公开亮相,这无疑折射出精神上的缺失。由于缺乏平等意识,中国小品界已经习惯于以相互践踏取乐,不嘲笑他人就无法制造笑料,不践踏弱者便没有快感。大多数人之所以习惯了这样的歧视话语,是因为平等精神还没有完全照亮他们的内心,还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尊严。在一个国家里,只要一个人的尊严受到损害,所有人的尊严就都没有保障。正因为如此,清理春晚小品中的歧视语言,绝非为了满足个别知识分子的精神洁癖,而是为了守护所有人的尊严。

  (注:本文转载自“王晓华--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到:

(责编:吴杨、邹雅婷)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