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不可思議的“印度夢”究竟是怎樣?(圖)

2013年05月27日08:49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甘地的“印度夢”是:“我要為這樣一個印度盡力:在這個印度,最貧苦的人也將感覺到這是他們的國家。”

海外網5月27日電 據《參考消息》5月27日報道 前幾年印度為促進本國旅游,在全世界推出一個口號:“Incredible India!”印度駐華使館出版的中文刊物把它譯為:“不可思議的印度!”

自1991年印度經濟改革以來,人們看到又一個發展中大國迅速興起。印度到底怎麼樣?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現實都是歷史的延伸,不妨從500多年前說起,看看那些不可思議的“印度夢”。

漫漫長夜的“獨立夢”

印度次大陸歷來不平靜,由於外族經常從中亞南下,使它處於“分久合少”的局面。蒙古人后裔建立的莫臥兒王朝,基本上統一了印度。這個王朝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好信仰伊斯蘭教的統治者與佔人口多數的印度教徒的關系。

1497年,一位名叫瓦斯科·達伽馬的葡萄牙人從非洲航行到了印度西海岸,完成了哥倫布自以為完成而實際上沒有完成的尋找印度的事業。當時資本主義正趁著地理大發現的時機在全世界擴張,一個封建主義、田園風光的印度就這樣被迫卷進了資本主義大潮,並逐漸淪為英國殖民地。

在19世紀后半葉,一批知識分子創立印度教宗教社會改革組織“聖社”,提出的口號是“回到吠陀去!”后來一位名叫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印度教領袖力圖把過去與現代連接起來。他曾在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角一個小島上沉思三天三夜,提出“用印度的宗教來建造一個歐洲式的社會”。

往后不久,聖雄甘地登上了歷史舞台,他的“印度夢”是:“我要為這樣一個印度盡力:在這個印度,最貧苦的人也將感覺到這是他們的國家﹔在這個印度,人民之中將沒有高貴的階級和低賤的階級﹔在這個印度,所有的公共團體都生活得十分融洽﹔……在這個印度,婦女和男子享受同樣的權利,……這就是我夢想中的印度!”

他的戰友和學生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說:“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要把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部提高起來,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當然還有政治和經濟方面。”1943年當他還在英國殖民當局的監獄裡坐牢的時候就寫了現在經常被引用的一段話:“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印度通過實踐聖雄甘地的“非暴力”和“不合作運動”理念,經過漫長痛苦的抗爭,終於在1948年8月15日獲得了獨立。它的獨立之路,帶有鮮明的印度文化特色,也同英國的特點有關,其他國家很難復制。

不由自主的“民主夢”

獨立了,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和多種姓的大國如何治理?現在回過頭來看,印度走上多黨議會民主的聯邦制共和國的道路似乎是不由自主、勢所必然的。在印度人民的抗爭下,英國議會1935年通過了“印度政府組織法”,規定了選舉和某種形式的聯邦機構。1937年,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在11個省中的8個省裡組成了政府,當然這種選舉有財產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僅使12%的人獲得了選舉權。據尼赫魯回憶:“實權還是操在原來很久就操著實權的那些人手裡。可是,心理上的變化很大。”人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是算數的,民主的形式已在印度深入人心。

尼赫魯帶領國大黨在競選活動中漸漸陷入迷惘,他一方面肯定這種形式,另一方面又對它抱有懷疑。他在《印度的發現》中寫道:“選舉是民主政治程序中重要而不可分的一部分,是不能舍棄不用的。但選舉常常暴露人類壞的一面,很明顯,它常常使較好的人不能獲得成功。”他看到“我們的公共生活中,自然也包括許多隻可以稱為‘政客’的人——他們隻能當政客”,各地都有由“極有限的選舉權選出來的上議院;他們代表著土地和工業方面的特權階級”。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了,就這樣,一個用非暴力手段從英國人手中獲得獨立的國家,自然而然地沿襲了已經實施10來年的西方民主形式。雖然由一位賤民出身的人負責起草新憲法,但其基本框架似乎是“蕭規曹隨”了。

這個多黨議會民主的政體馬上就迎來了它的第一個考驗:土地改革。令人遺憾的是,這次大考沒有及格,印度的土地改革不成功,國內近一半的農業人口沒有任何土地。議會民主使國大黨不敢得罪掌握票倉的大地主。而這也成為今天很多社會問題的深層根源。

印度的民主政治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即使在夸獎它的西方人嘴裡,也常常聽到一些批評。但是,回顧歷史,印度有沒有可能不走這條路呢?似乎也是否定的。有時在國內紛紛擾擾的時候,印度朋友會在私下無奈地說:“我們的民主太多了。”當然也有印度人認為,不管怎麼說,民主制度好歹給他們帶來了國家的統一和政局的基本穩定。看來,印度的“民主夢”還要經歷很長一段歷史過程,才能完善起來,而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昂貴的。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