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1日10:25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因外國領導人來訪或中國領導人出訪而簽署的訂單,常被戲稱為“領導人訂單”,領導人訂單往往並非單純因經濟和貿易的需要簽訂,而或多或少帶有政治、戰略或外交策略的考量。 |
當代訂單:幾家受益幾家肥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逐漸結束了以往“政治優先於經濟”的外貿、外援政策,開始注重經濟效益和政治、外交效應的平衡。那種不量入為出的“慷慨大方”,隨著1982年時任中國總理的趙紫陽訪問非洲11國、提出“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新四項原則和1995年下半年徹底改變援外方式,已發生了根本性扭轉。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經濟開始步入快車道,近10年來更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產品出口國,在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力與日俱增,全球利益不斷凸顯。新時期的“領導人訂單”,呈現出與改革開放前迥然不同的場景。
新時期“領導人訂單”最大的變化是,在購買發達國家產品方面顯得手筆很大,且往往是外國領導人“送貨上門”、“兜售到家”。
比如法國,2007年11月薩科奇訪華,“領導人訂單”包括價值100億歐元的160架空客客機,價值80億歐元的阿海琺-廣東核電集團民用核能領域合作協議,和法國電力-廣東核電集團合資建設170萬千瓦廣東台山核電站一期工程﹔此次奧朗德訪華,“領導人訂單”又包括60架空客和一攬子核電合作項目。
比如德國,總理默克爾6次訪華,次次滿載而歸,“領導人訂單”除了空客飛機和汽車生產線,還有精密機械、光伏產品、地鐵設備等等。僅2012年8月的一次,就包括價值35億美元的50架空客,價值16億美元的空客天津組裝線,價值2.9億美元的大眾天津汽車零部件生產廠等。
比如英國,2010年11月首相卡梅倫訪華,簽署的“領導人訂單”總價值高達17億英鎊,涉及綠色技術轉讓、城市規劃、房地產開發、軟件支持和維修、碳足跡和能源利用、高校間人才建設、燃氣工程技術培訓和管理等。
比如美國,2005年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訪華,“領導人訂單”包括波音客機150架,價值90億美元﹔2006年胡錦濤主席回訪,“領導人訂單”又包括波音客機70架,價值40億美元。
而到了2012年2月加拿大的哈珀總理二度訪華,“領導人訂單”多達23項,總價值約30億美元,其中僅龐巴迪公司就有支線客機、地鐵牽引系統等多個大單。此外,羅-羅航發公司還獲得中國東方航空公司12億美元民用飛機發動機訂單。
同樣,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訂單”也不乏大手筆。例如與巴西,2011年4月羅塞夫總統訪華,僅支線客機E-190一項“領導人訂單”,就多達35架,總金額近20億美元。
其他諸如“老朋友”非洲,2009年埃及沙姆沙伊赫第四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中國許諾100億美元低息貸款﹔2012年北京第五屆部長級會議,貸款額增加一倍。
“領導人訂單”不僅包括有形的“購物”,也包括無形的買賣或特殊買賣。如默克爾訪華爭取到中國購買德國企業、繼續投資歐元區國債市場的承諾﹔卡梅倫訪華,則為倫敦爭取到人民幣歐洲離岸市場的“第一桶金”﹔哈珀訪華不僅爭取到中國對加拿大支柱產業——石油業的投資與合作,也解決了加中旅游目的地協定這個被認為每年可為加拿大創造至少1億加元旅游收益的“大單”,完成此前10年多屆政府未完成的夙願,還如願以償地租回了一對大熊貓﹔至於美國,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協定等看不見摸不著,卻與經濟息息相關的“虛擬訂單”,在雙邊互訪中屢見不鮮。
(注:本文轉載自“陶短房-網易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