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曹林:少些專家估算,多些官方公開

2013年06月05日08:35來源:中國青年報字號:

摘要:對網絡上的數字一定要謹慎“拿來”,且要核實來源。不少網絡數字是不准確的,或者是很多年前的數字,或者在多次傳播中已經被扭曲了,媒體不能看到一個很刺激的數字符合自己的期待,就立刻拿來,這樣很容易落入數字陷阱,假新聞多與網絡中埋的這些數字陷阱有關。

  前幾天一個數字在網上很是流行,引爆了輿論對“兒童失蹤”這個社會問題的關注。一家媒體報道稱:我國每年約20萬兒童失蹤,找回的大概隻佔0.1%。專家稱,司法事務中絕大部分收買人都不被追究刑事責任,即使被追究也是比較輕微的行政處罰,懲罰性蕩然無存,犯罪成本很低。時值兒童節,再加上近來兒童被侵犯的事件層出不窮,“20萬”這個數字刺激著公眾的神經,媒體紛紛轉載,一時間成了熱點話題。

  一般公眾都輕易接受了這個數字,但相關部門的官員並沒有。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在微博批評這個數字“嚴重失實”、“純屬謠傳”,並批評媒體“發布數字應先核實真偽”。通過搜索發現,在這個問題上確實沒有相關部門公布的權威數字,也沒有靠譜的統計,都只是一些研究者根據二手、三手數字簡單相加作出的統計。“我國每年約20萬兒童失蹤”,就是一位專家幾年前估算后並發布的。媒體在引用這個數字時未說明來源,沒有明確說清這只是專家的“估算”,使公眾誤以為這是權威部門公布的數字。

  這樣的烏龍數字,對媒體是一個警醒:對網絡上的數字一定要謹慎“拿來”,且要核實來源。不少網絡數字是不准確的,或者是很多年前的數字,或者在多次傳播中已經被扭曲了,媒體不能看到一個很刺激的數字符合自己的期待,就立刻拿來,這樣很容易落入數字陷阱,假新聞多與網絡中埋的這些數字陷阱有關。一些記者拿到一個充滿新聞誘惑的數字,立刻就搶著發布,不去核實信息來源。兒童失蹤是個社會問題,但具體數字不可以訛傳訛。

  除此之外,還應該反思一個現象:官方權威數字缺失下的“專家估算”。不隻每年兒童失蹤的數量,我們很多社會問題中非常重要的數字,都沒有官方權威的信息,都是靠“專家估算”。

  流傳最廣的一個“專家估算”是每年的“三公”經費。這個數據被各個機構和專家頻繁引用,稱中國政府部門每年的公車消費、公款吃喝、公費出國三項支出,高達9000億元之巨。這個數字公開后讓輿論嘩然,其實它就是“專家估算”的。2006年,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在《學習時報》發表《政府管理改革的幾個切入點》一文,文中對“三公”經費進行了估算,認為其高達9000億元。此估算出來后,各界紛紛引用。北京大學教授王錫鋅在《新聞1+1》節目引用這個數據后,此數據更為人熟知。但財政部稱這一數字“嚴重失實”,“三公”實際支出為1201億元。

  “專家估算”有些時候並不靠譜,尤其是涉及全國的大數據,需要充分的資料和樣本,還要有權威的數字作為分析的基礎,可在很多數字並不向社會公開的情況下,這種估算難免盲人摸象。而專家專注於研究某個領域,往往在想象上夸大這個領域的問題,估算出來的數據難免失真。就拿“我國每年約20萬兒童失蹤”來說,正如一個網友質疑:全國有大約370個地級市,20萬兒童,也就是平均每年你所在的城市大約有500多個孩子失蹤了,可能嗎?

  這一方面需要專家估算時要慎重,盡可能以權威數據為判斷基礎,而不是信口開河過度渲染,否則會極大地誤導公眾。當然,最重要的是政府部門要從中吸取教訓,以更多的“官方公開”來避免專家估算。官方數據的缺席,讓眾多“野雞數據”廣為流傳。

  “專家估算”的普遍、野雞數據的泛濫,見証著政務公開的低質量,當眾多事關公共利益的重要數據,被鎖在保險櫃中而缺席於公域時,人們隻能去估算。另一種情況是,相關部門對重要數據缺乏統計,拿不出權威的數字,隻能由專家去估算。比如,就每年失蹤的兒童,相關部門並沒有統計,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只是回應說:這些數字純屬謠傳。目前,兒童失蹤被拐基本都發微博,會有網友立刻轉發給我,看看我的微博,發案很少。拿“微博轉發”去反駁專家的估算,顯然沒有說服力。可見,陳士渠手中並沒有相關數據,可這麼重要的數字,相關部門難道不應該統計和掌握嗎?

  所以,相關部門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媒體和專家“造謠傳謠”,批評網眾“不明真相”,首先要反思的是,自身有沒有履行政務公開的職責,有沒有把真相告訴公眾。(曹林)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