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6日08:44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有些人主張對中國實施“封堵”和“包圍”戰略,但實際上,圍堵中國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太大了。 |
海外網6月6日電 日本《呼聲》月刊5月號發表了題為《超大國家的外交軟肋》的署名文章,作者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宮家邦彥在文章中討論了日本在對華外交上應該具備的七個視角。摘要如下:
中國過於龐大,很難對中國實施圍堵
文章指出,對中國持評判觀念的人常常主張對中國實施“封堵”和“包圍”戰略,使用這些威嚇性的措詞。但實際上,圍堵中國是不可能的。這並不因為中國“強”,而是中國本身太大了。在中國周邊的14個國家中,任何一國單獨亦或幾國聯手,都無法圍堵中國。即便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也沒有決心與中國打一場陸地戰爭。因為美國深知,隻要開戰,中國將一直奉陪到美國罷手。
現在,中國的軟肋在海洋上。因此中國現在要拼命地克服這一弱點。2004年時中國即使是讓步也要解決與俄羅斯的邊界問題,就是因為擔心將來與日美在海洋發生沖突。
如果這一看法正確,日本就應該繼續保持海上遏制力和實戰能力,同時要在現在看來還比較穩定的亞歐大陸制造中國不得不浪費巨大能量和付出巨大代價的政治狀況。
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要在哈薩克斯坦等中俄關注的中亞地帶果斷地推進投資和外交。日本在這一地區的政治影響力提高,可削弱中國集中於海上的戰略努力。
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放緩,但中國軍備擴張步伐不會放慢
在經濟上中國今后10年內可能發生質變。日本政府和日本經濟界要預見到中國的這一變化,盡快修正對華投資戰略,盡快制定和實施搞活日本國內經濟的策略。要害在於,要維持日本經濟還能再堅持10年的體力。在中國經濟變質之前,如果日本經濟先倒下,那就本利全無。從這一意義上說,安倍經濟學的成功對日本的對華政策來說具有決定性意義。
中國將半永久性地挑戰日本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
文章認為,釣魚島問題無法解決,因為日中雙方都不想放棄領土主權。以2008年為界,中國改變了自身的海洋戰略。中國曾在南海採取武力改變現狀的戰略方針,現在可能將其應用於東海。
這一戰略方針的轉變來自台灣的變化。2008年,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下台,國民黨回歸寶座。這樣一來,美中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下降,中國大陸得以放心地伸張自己的主張。
如果這種觀點正確,台灣的下一次“政權”轉變還有可能改變中國大陸的態度。日本沒有必要干涉台灣的內政,但台灣的政黨順利更替對日本來說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