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6日09:47來源:海外網字號:
摘要:德國人是認真而勇敢的,面對自己歷史上的丑惡,他們非但不有意遺忘,還故意揭出“瘡疤”,讓整個民族都來反思,以引起“療救的必要”,這種面對恥辱的態度,簡直要讓我們這些龍的傳人嘆為觀止了。 |
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著一位名叫馬丁 尼莫拉的德國新教牧師留下的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這位令人尊敬的牧師是二戰前德國的宗教領袖,因反對希特勒的猶太政策和對德國教會的控制,被希特勒親自下令送進集中營,最后在各方正義力量的協助下才逃脫納粹的迫害。盡管他為戰后德國社會的道德重建立下了非凡功勛,卻仍然在晚年時不停地懺悔自己當年的道德污點,這首詩就是在那時寫下的。它那深刻的懺悔意識,不朽的反思精神,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中,不知警醒鞭策了多少世人,使他們在深深自責的同時,能夠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現實。
德意志民族不愧是一個善於反思的民族,不獨個人如此,連政府也以大無畏的勇氣加入了這一行列。據2003年的《世界新聞報》報道,8月16日,位於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工程建設工地上,豎起了10塊深灰色的水泥碑,這依稀顯現出紀念碑工程建成后的模樣,因為整個紀念碑的主體工程,是由2751塊水泥碑構成的地面碑群。在德國聯邦議會通過的有關建設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的文件中,揭示了政府建設這座紀念碑的主旨和意義,“是為了向被屠殺的人致敬,是為了清醒地回憶德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可想象的事情,同時警告后人,永不再踐踏人權,永遠維護民主的法制國家,維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一切專政和暴力。”德國至今還像博物館一樣保存著“二戰”時期的集中營“大壕”,其中鐵絲網、煤氣房、監牢,猙獰地立著,一如恐怖的往昔。每年5月10日,是德國的一個特殊紀念日—— “焚書日”,以紀念1933年5月10日為鎮壓“異端思想”而在德國柏林率先上演的一幕“焚書”鬧劇。在去年德國“焚書日”70周年大祭這一天, 在柏林等各大城市,許多機構和組織都紛紛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在名為“火刑中的文學、烈焰裡的精神”的大型紀念會上,德國總統約翰內斯 勞告誡人們要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柏林70年前焚書的一個現場,人們透過與路面齊平的玻璃頂罩,可以看到下面陳列著幾個空空如也的書架——它告訴人們:書沒有了,書被焚燒了!這是對世人的一種無言的警示。在一個“焚書日”的朗讀會上,一位著名女演員朗讀了《安妮日記》和《戈培爾日記》的片斷,令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