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岳光:你需要了解的中日歷史另一面

2013年06月07日09:49來源:環球網字號:

摘要:中日關系是世界上最復雜的雙邊關系之一,需要拿出極大的勇氣去面對。一方單純強調“友好”而另一方不為之所動,這樣的“友好”隻能是形式上的,而形式上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

日本國內的一部分政治家在中日關系問題上咄咄逼人,反映了近期愈發明顯的國家意志,這無疑啟發了中國重新反思中日關系的定位。

直到今日,中國習慣使用這樣描述:“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2000年的友好交往歷史,不幸的歷史隻有短短幾十年”,“因此中日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如果事實不是如此的話,中國人將如何看待自己和鄰居間2000年來發生的一切?

日本歷史教科書中,關於中日關系從來都是分開講的,重點都是歷史上重要的文化、技術、人員的交流,因此大多數日本民眾總體上認為過去日中關系是友好的,對中國和亞洲本來並不含惡意,這也是事實。由於日本歷史教科書有意淡化對於戰爭的“因果關系”探究,僅作為“事件”處理,所以今天大多數日本民眾對當今中日關系,乃至東北亞多邊關系中的復雜因素並不了解。

然而為什麼2000年的友好交往,竟導致如此悲慘的不幸?我們對實現中日世代友好是否真的有信心?

如果將中日關系串聯在一起考察,也許可以看到歷史的另一個側面。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政局動蕩,日本乘機出兵半島,實際上成為半島宗主國。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在朝鮮半島(白村江)發生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此役唐軍大勝,日本領教了中國實力,直到16世紀末的近1000年間不敢染指朝鮮半島。1592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攻打朝鮮,並企圖借此機會征服明朝。明朝和朝鮮聯軍經過苦戰擊潰豐臣,此后近300年日本沒有染指半島直到明治維新。

如從三國時期算起,經過1800年的“勵精圖治”,日本對中國的競爭優勢以明治維新為契機最終形成。可以斷定,日本絕非見識了帝國主義才對亞洲和中國產生侵略邪念。而甲午海戰以后的中日戰爭就是1500年來中日實力逆轉后的現實結果。

今天的釣魚島之爭,是歷史上日本不斷謀求改變現狀的國家觀的延續。圍繞“現狀”的“改變”和“恢復”,中日間的角力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才是客觀的“因果關系”。

中日關系是世界上最復雜的雙邊關系之一,需要拿出極大的勇氣去面對。要讓雙方的人民建立友好關系,必須在歷史認識上有“對稱性”,一方單純強調“友好”而另一方不為之所動,這樣的“友好”隻能是形式上的,而形式上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