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9日08:06來源:環球時報字號:
摘要:其實這個觀點在尼克鬆的著作《1999:不戰而勝》裡早有論述,隻不過可能以前我們沒太注意美國學者的此類看法,而只是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和經歷上,用善良的願望來推斷別國,正所謂以己度人。 |
在處理對外關系時,我們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中國人的本質是善良的,願意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發展和保持友好關系,共同繁榮發展,共建和諧世界。但美好的願望往往受許多現實因素的影響,其中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對人們的影響尤其值得注意。
就中美關系來說,在國內非常流行的觀點是,由於兩國經濟關系極為緊密——中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美國的經濟發展與中國密不可分,而中國同樣離不開美國——因此雖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但總體來說,中美關系再糟也糟不到哪裡去。我們當然希望與美國的關系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和維護,但同時也要注意,美國的部分學者並不認為緊密的經濟關系——他們稱之為相互依賴的關系——能夠包打天下。
美方學者的這個觀點與中國國內許多人的觀點並不相同,值得關注。他們認為,中美經濟關系即使再緊密,也還是有可能由於別的原因而出現意料不到的情況。就算沒有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那也不完全是因為經濟原因,而是因為美國需要考慮其他方面的利益。在與美國學者的接觸當中,我多次聽有人說到,經濟雖然重要,但不足以最終決定政治和外交的戰略走向。如果僅僅因為經濟關系緊密就不會鬧翻,那麼當初就不會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會有發生在西方歷史上的多次戰爭。那時西方交戰國之間的貿易緊密程度並不比現在低,但它們之間依然爆發了戰爭。
其實這個觀點在尼克鬆的著作《1999:不戰而勝》裡早有論述,隻不過可能以前我們沒太注意美國學者的此類看法,而只是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和經歷上,用善良的願望來推斷別國,正所謂以己度人。用自己的立場和經歷來分析擁有不同文化、不同歷史、不同經歷的國家,可能不太容易得出比較接近現實的結論。這是東西方文化差別使然,更是東西方思維方式迥異的結果。
例如,一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通常想到的是中國的重新崛起會伴隨著和平,不會因強大而欺壓別國。但西方人聽到這個概念時,大多會認為一個新興強國的崛起一定會帶來與其他強國的沖突和戰爭。這與西方自公元5世紀至二戰幾乎延綿不斷的國家間的戰爭歷史有關,這種傳統使西方人對強國興起的看法與我們非常不同。
中美關系緊密友好發展是我們所樂見的,也是希望大力促成的,因此中國才提出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希望避免西方國家在歷史上一再陷入的沖突怪圈。有鑒於此,不僅我們自己要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和傳統思維,同樣西方國家也應了解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思維。雖然改革開放至今已30多年,但我們對西方的了解才剛剛開始,中國文明的對外傳播也才剛剛開始。▲(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信息資料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