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5日08:53來源:中評社字號:
摘要:一束白光,平淡無奇,但通過三棱鏡的折射,卻可以被拆分出七色彩光的本來面目﹔情報工作同樣也是這樣,在全世界每天龐大的通話、短信、上網信息交換中,需要將浩如煙海的數據按照一定的規則,以威脅程度、敏感程度作為標准分門別類,才能實現從中提煉出情報的目標。 |
必要之惡?
基於這些認識,再倒回來看看公眾對“棱鏡計劃”曝光后的反應,就不難理解了。
從美國媒體的民意調查來看,美國公眾對此事的反應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激烈,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抗議浪潮,遠比不上前年的“佔領華爾街”活動﹔同時,民眾對於曝料者斯諾登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人認為他是揭露黑幕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美國的叛徒。
至於白宮的請願網站(We the people)上呼吁特赦斯諾登的數萬簽名支持,不必太當回事。那個網站並非實名注冊,誰高興了都可以披著馬甲上去吼一下的,不久之前甚至還出現過“請求美國總統將豆腐腦的官方標准定為咸味”的請願,也差點突破10萬支持數的關口呢。
實際上,不少美國人還是很冷靜地看待了此次NSA的所作所為。換句話說,或許“棱鏡計劃”是為了保護美國、美國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美國公眾就一直處於各種恐怖威脅之下,不斷有基地組織大佬發表錄像講話聲稱要再搞一票更大的行動,這恐怕並非虛張聲勢。而后,又有類似霍爾莫斯(在《蝙蝠俠》首映式上沖入電影院槍殺12人的嫌疑人)、察爾納耶夫(波士頓馬拉鬆比賽制造爆炸案的嫌疑人)之類的“孤狼殺手”出沒,給他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而要預防、制止類似的恐怖襲擊再發生,一個可行的措施就是加強情報的收集、分析工作,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線索加以追蹤。當然,這個過程也必然會殃及無辜,讓普通公眾的個人隱私和通訊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成了為保護大多數人而不得不共同承擔的代價。
類似的,在9.11之后,美國各機場都加強了對乘客的登機安檢,脫鞋、搜身、毫米波雷達全身成像,也是侵犯了公民的正當權益﹔但與生命相比,絕大多數乘客還是接受了這種繁瑣而咄咄逼人的安全措施。
總之,正如蹺蹺板的兩端,自由與安全往往是一對此消彼長的矛盾,在許多時候不得不做出艱難的取舍,以尋找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既要捍衛公民的自由權利,又要防止這種權利被恐怖分子所利用,是各國執法機構都頭疼的難題。
因此,一部分美國議員和媒體就認為,NSA的種種監聽,包括“棱鏡計劃”,都屬於必要之惡:就像是人生病了,藥總是難免有副作用,但不吃藥人就會死,所以還是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