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傅達林:開放網絡信訪關鍵在實效

2013年07月01日08:41來源:京華時報字號:

摘要:與網絡信訪的工作壓力相比,我們更擔心其實效能否如期待的那樣,真正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平台技術的革新只是表象,人的革新才是根本。

實現網上與網下的良性互動,評價標准不是訪問量、網上投訴量,而是看究竟化解了多少矛盾,維護了多少合法權益,改進了多少工作作風。

7月1日起,國家信訪局網上投訴全面放開受理,意味著最高信訪機構,正式敞開胸懷接納網絡信訪。近年來,“網絡問政”風生水起,全面開放網絡信訪,既是大數據時代順應網絡公民訴求劇增的客觀需要,更是拓寬暢通民意表達渠道、有效化解矛盾沖突的切實舉措。

便捷、高效、公開,是網絡信訪的最大優點。對群眾而言,網絡信訪簡約便利,能夠節約上訪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減輕上訪人的車馬勞頓之苦,也降低了受打擊報復的幾率。對政府而言,依托網絡平台打造陽光信訪,不僅大大降低截訪的隱性成本,提升信訪部門的公信力﹔而且能夠引導民眾通過網絡平台反映訴求,減少實地上訪釀成官民沖突群體性事件的可能。

民眾對網絡信訪抱有期待,很大的原因在於規則層面的上訪救濟權利,經常被地方政府的維穩任務所吞噬,傳統信訪途徑上充滿了上訪與截訪的較量。而近年來網絡政治生態的勃發,讓一些轉而尋求網絡的上訪者獲得正義,甚至出現“上訪”不如“上網”的現象。此種環境中,開放網絡信訪回應了民意期待,但也帶來不可回避的問題。如果網絡信訪真能發揮強大的維權實效,勢必吸引更多的上訪者涌入網絡平台,信訪部門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備,順暢化解洶涌而來的維權訴求?

與網絡信訪的工作壓力相比,我們更擔心其實效能否如期待的那樣,真正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平台技術的革新只是表象,人的革新才是根本。如果網絡信訪仍舊延續著以往的舊思維,把公民訴求的表達當做洪水猛獸圍追堵截,那麼效果隻會適得其反。例如有地方“網上信訪回復一等就是2年9個月”,不僅挫傷了公民選擇網絡信訪的積極性,也再度損害了信訪部門的公信力。有的地方開通網絡信訪一年多,網上信訪大廳仍冷清,背后還是折射出民眾一定程度的不信任。

消除人們的觀望懷疑心態,不僅要求我們在技術上開放網絡平台,更關鍵是要坐實網絡信訪的真切效果。這要求構建公開、透明的信訪投訴案件處理機制,實現網上與網下的良性互動,過程和結果的可查詢、可跟蹤、可監督,評價標准不是訪問量、網上投訴量,而是看究竟化解了多少矛盾,維護了多少合法權益,改進了多少工作作風。如此,才能真正打造出一個“沒有圍牆的信訪辦”,真正架起干群之間的“連心橋”。

本報特約評論員傅達林

(原標題:開放網絡信訪關鍵在實效)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