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王菁豐:習近平看中國足球慘敗曾憤然離場【3】

2013年07月03日15:07來源:鳳凰博報字號:

摘要:習近平2011年會見外賓時曾說過自己對中國足球的三個願望:中國足球隊在世界杯出線,中國舉辦世界杯,中國得到世界杯冠軍。

鄧小平提議足球要出國學習

(1973年10月9日晚,北京工人體育場,墨西哥市業余青年組球隊同北京學生連隊進行有益比賽。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與眾人觀看了比賽。圖為比賽前,鄧小平和墨西哥運動員握手。)


  2011年,溫家寶訪問西班牙時,在和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的會談中專門提及兩國足球交流。他希望能夠促成中國和西班牙兩國國家隊的友誼賽,並且以后每年都舉行兩國足球交流。最終,國足在2012年6月同即將征戰歐洲杯的西班牙進行了一場熱身賽,以一球小負。

事實上,不管成績如何,中國領導人始終沒有放棄發展足球的計劃。

足球“走出去”,學習強隊的傳統始自幾十年前。1964年5月,鄧小平、陳毅觀看了巴西馬杜雷拉隊來華的比賽,這是1949年后,中國第一次邀請高水平職業隊來華比賽。由於當時中巴沒有建交,對方又要求一大筆出場費,舉辦這一場比賽,是由時任政治局常委的鄧小平親自批准的。為此,國家體委專門組織了全國26支甲乙級隊的70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觀摩比賽和訓練。

1977年7月30日,鄧小平到工人體育場觀看中國國家青年隊和香港足球隊的比賽,這是他在1976年“天安門事件”后首次回到公眾視野。據《黨史文匯》報道,鄧小平在中場休息時,對國家體委負責人說:“你們可以派幾名裁判去德國學習,要培養國際裁判,提高裁判水平。”賽后接見運動員時,他又說:“今后要走出國門,通過打比賽,學習先進,積累經驗,盡快提高我國的足球水平。”

足球是世界公認的“第一運動”。為了推動國足的發展,中國體育管理部門也花了血本。改革開放以來,在足球、籃球、排球這“三大球”項目中,足球是聘請外籍教練時間最長,人數最多的。

《足球報》載,1992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在聽取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的匯報時表示:“中國足球的改革一定要學世界上足球最強的國家,要學習德國足球”。李鐵映這麼說,是因為1990年德國剛剛奪得世界杯冠軍。中國足協請來德國人施拉普納擔任國家隊主教練。他不僅執教中國足球隊,還參加國家體委的會議,向中國官員介紹德國足球的發展經驗。

中國足球隊此后請來的“洋教頭”,幾乎都來自世界足球強國,霍頓來自英國,阿裡·漢來自荷蘭,米盧和杜伊科維奇來自前南斯拉夫,而卡馬喬則來自近年來在國際足壇風頭無兩的西班牙。

把經濟改革經驗套用到足球上

大規模聘請外教和足球體制的改革不無關系。

早在1986年,胡耀邦就有設想,以足球為突破口,打破既有的“舉國體制”,由於當時經濟體制改革還尚在起步階段,仍有許多政企合一的行業部委,他所設想的足球改革試點,就是“在體制上脫離體委,挂靠部委出資辦球隊”。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鼓舞了改革的擁護者,足球是體育改革的焦點,也是引入市場機制的突破口。當年6月的“紅山口會議”確定了中國足球的職業化改革路徑。一年多以后的1994年,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甲A”和“甲B”正式開張。

幾乎所有經濟改革的經驗,都曾被寄望套用在足球發展領域。同樣是1992年,在鄧小平的親自建議下,中國在大連成立了第一個“足球特區”,中國的第一支職業化足球俱樂部——大連萬達足球俱樂部由此產生。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還曾在俱樂部成立儀式上題詞,“改革開放萬事達,足球特區開新花”。

但對於普通的中國球迷而言,他們在1992年所感受到的最明顯的變化則是,收看足球比賽轉播不會中間被新聞節目打斷了。

此前,中央電視台各頻道每晚8時必有滾動政治新聞,雷打不動,這一安排經過高層同意,誰也無法改變。1992年1月25日,中國國奧隊在奧運會預選賽中對陣科威特,晚上7點59分,胡志軍打入一球,還沒有來得及回放,滾動新聞開始了。億萬球迷急得要命,不少觀眾給央視打電話要求不要中斷直播,但由於央視對這事說了不算,球迷的願望沒能得到滿足。

球迷鄧小平最理解觀眾的心情,他得知此事后,委托鄧小平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給央視打電話,指示今后不要中斷足球直播。自此,中國球迷再也不用擔心球賽轉播中插播新聞了。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