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張茉楠:“克強經濟學”重建中國經濟

2013年07月04日08:29來源:財經網字號:

摘要:中國遇到的問題是西方國家所不曾遇到的,也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從這一點說,“克強經濟學”本身就是開創性的,就需要不斷被打破、不斷被建構、不斷被豐富。隻有理論上和思路上有突破,中國經濟才會有突破。

圖源:寧夏衛視《財經夜行線》欄目視頻

“克強經濟學”並不完全屬於個人,其代表的不僅是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與經濟智慧,更是對30多年來中國經濟實踐的總結與反思的結果。與過去說再見並不容易,這意味著無論有多難,無論前面還會遇到多大風浪,中國經濟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之路必須堅定地走下去。帶著陣痛加速轉型,中國的陣痛期才剛剛開始。

“克強經濟學”突破了以往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的思維,而是從供給端主動發力,全面推進推動改革。

繼英國《經濟學人》雜志首提“克強指數”之后,巴克萊資本提出的“克強經濟學”也隨即引發海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以及諸多經濟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對“克強經濟學”的大解讀和大討論。“克強經濟學”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克強經濟學”對當下的中國經濟意義又何在呢?

盡管李克強總理執政剛過百日,但已釋放出三大明確的政策信號:一是新一屆政府絕不會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二是新一屆政府對經濟下滑的容忍度在不斷提高﹔三是全面而堅定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讓“改革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紅利”,透過這些政策信號我們已經找尋到了“克強經濟學”的核心和理論邏輯。

本質而言,經濟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經濟學的危機,因此,更大的挑戰不在經濟領域,而在經濟學領域。

從歷史上看,幾乎每一次全球大危機的來臨都是對既有經濟學的打破和新經濟學革命的展開。正如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后誕生了凱恩斯主義,並由此產生了“羅斯福新政”以及70、80十年代“大滯漲”后,誕生了以供給學派為基礎的“裡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一樣,本輪全球金融危機迫切需要新的經濟學理論、新的經濟信仰與新的政策的出現。

另一方面,中國3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失衡也迫切需要新理論的出現。中國不可能再簡單套用或拷貝西方經濟學版本。

中國遇到的問題是西方國家所不曾遇到的,也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后危機時代影響中國經濟的各種影響因素此長彼消,短期矛盾和長期挑戰相互交織,外部壓力增加將使內部結構調整趨於復雜化,是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及歷史發展階段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時候了。

從這一點說,“克強經濟學”本身就是開創性的,就需要不斷被打破、不斷被建構、不斷被豐富。隻有理論上和思路上有突破,中國經濟才會有突破。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絕非經濟失速的風險,而是對既有增長模式的過度依賴。經歷了近35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正迎來重要的轉折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令人世界矚目的增長奇跡。1978-2011年中國GDP年均增速達到9.9%。2003年以來有6年實現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

中國經濟總量躍升全球第二位,佔世界份額由 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4%﹔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一大工業品制造國﹔中國政府也成為全球第二富政府,然而地方財政債務風險、信貸擴張、過度投資、生態嚴重破壞,以及政府掌控過多資源導致的經濟效率底下和全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正越來越凸顯出支撐經濟高增長背后的代價過於沉重,中國必須進行“釜底抽薪”式的深層次改革。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增長中樞下移,經濟增長低於趨勢增長率將成為“新常態”,各國政府重歸“凱恩斯管理”。

分享到:

(責編:牛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