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2日08:46來源:鳳凰博報字號:
摘要:孔令侃也威脅道,如果蔣經國不撤銷控訴,他會不惜暴露讓蔣家及政府難堪的事。 |
2009年首映的電影《建國大業》中,曾經有一段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的戲。雖然戲份不長,可這段戲不是編劇虛構,而是曾經發生的史實。
1948年,在3月29日—5月1日國民黨召開的“行憲國大”上,蔣介石當選為中華民國行憲后的第一任總統。躊躇滿志的蔣介石為了表示改革的決心,對內閣進行了重組,任命翁文灝先生為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這也是民國從政的學者中官職最高的一位。
翁文灝是一位地質學家,一直在從事地質研究和培養地質人才。直到1932年,43歲的翁文灝才被國民政府延攬,擔任國防設計委員會秘書長,開始了政壇生涯。作為一名學者型的官員,翁文灝在政壇素有清譽,在腐敗成風的時代別具一格。這或者也是他被蔣介石看中的重要原因。
很快,8月19日,翁文灝主持的國民政府就頒布了《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隨之公布了《金圓券發行辦法》、《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中華民國人民存放國外資產登記管理辦法》、《整頓財政及加強管制經濟辦法》四項法規。這標志著國民政府正式啟動以“金圓券”取代“法幣”的貨幣改革。翁文灝意圖通過貨幣改革,抑制愈演愈烈的通貨膨脹問題。
這裡要交代一下通貨膨脹的背景。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雖然國民黨一度計劃在3—6個月剿滅“共匪”,可打了兩年的仗,“共匪”不但沒有被剿滅,國民黨軍隊反而在戰場上越來越被動。眾所周知,打仗,稱得上是世界上最“燒錢”的事情。為了籌集資金打“內戰”,國民政府不得不向中央銀行借錢。中央銀行哪裡有那麼多錢?隻好不斷增發貨幣。這就導致當時的法幣發行量劇增,從抗戰勝利時的5萬億元快速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萬億,幾乎漲了120倍。這就造成了惡性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問題嚴重到什麼程度?
以教授為例,1946年,一位教授可領到80余萬元法幣,能買23袋面粉。一年后,教授的薪金漲到140余萬元,可這筆錢能夠買到的面粉卻不到10袋面粉。而到了1948年初,一位教授的薪金已經連5袋面粉都買不到了。
1947年7月24日,美聯社發了一條電訊,對近年來的物價進行了一番比較:法幣100元可買的物品,1937年為兩頭牛,1938年為一頭牛,1941年為一頭豬,1943年為一隻雞,1945年為一條魚,1946年為一隻雞蛋,1947年則為1/3盒火柴。
貨幣改革得到了蔣介石的大力支持。《金圓券發行辦法》等四項法規公布當天,他就招待北京上海等地的工商金融巨頭談話,請他們支持政府決策。8月21日,蔣介石又通電全國,顯示政府推行貨幣改革的決心。為此,蔣介石還派出俞鴻鈞、蔣經國、張厲生、王撫洲、宋子文、霍寶樹等人,分成三組,以經濟管制督導員的身份奔赴上海、天津、廣州各地,整頓經濟秩序,抑制通貨膨脹。
上海這一組是中央銀行行長俞鴻鈞牽頭,蔣經國輔佐。當然,俞鴻鈞心裡清楚,自己雖然是經濟管制督導員,蔣經國是副手,但真正的實權掌握在這位蔣介石的大公子身上。這一點,連媒體都毫不隱諱。當地的英文報紙《華北日報》就將蔣經國稱為“在上海打經濟戰的主帥”。
蔣經國的擔子並不輕。因為上海經濟管制區包括了國民政府首都所在地南京,以及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工商業聚集地。此前上海的通貨膨脹也最為嚴重。蔣介石對此也心知肚明。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雖然我曉得這個職位可能使經國遭到忌恨,甚至斷送前程,但是我必須派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