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3日08:23來源:環球網字號:
摘要:有別於官方一再宣傳的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調子,這是一部標准的“個人夢”影片,講的是一個“我世代”的個人夢,一個以“我”為中心的“小時代”。 |
圖為劇中四位美女主角(右起)楊冪、郭採潔、郭碧婷、謝依霖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12日文章,原題:這是個什麼樣的時代 中國知名青年作家郭敬明執導他的同名暢銷小說《小時代》,影片票房創下三天破兩億人民幣、六天過三億的奇觀,也引發一場“這究竟是個什麼時代”的爭議。試圖在大時代中寫下自己的群體印記,個別的成功或失敗,不會影響中國的未來。
《小時代》講述四個高中升大學的女生的懷春故事,帥男美女輪番出場,上海新潮地標讓人目不暇給、鏡頭花哨得像拍MTV,但人物的靈魂單薄如紙、時代的深度完全感受不到。
富二代、友情愛情、有淚有笑、時尚名牌、地毯是芬迪的,毛毯是愛馬仕的,喝水的杯子要3800元人民幣(784新元),當下青春童話夢該有的元素或許都齊了。但對於“70后”或年紀更大的人來說,那些孩子們的情感挫折與物質欲望的糾葛,若放在時代洪流的大背景下,實在是無病呻吟,難引起共鳴。
除了宣揚物質追求和包裝美男美女外,真不知道影片想探討什麼主題或釋放什麼信息。但最讓人納悶的是,這樣的片子在主流輿論講究邏輯思維嚴肅嚴謹的社會裡,何以能創下票房佳績?除了商業操作和鐵杆粉絲捧場外,還有什麼深層次原因?
看電影,往往看的不僅是一部電影,而是看到社會現實的縮影,又或是看到現實與夢想的差距,然后影片寄予了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小時代》估計兩者皆有,物欲橫流是赤裸現實,過分華麗的包裝卻又脫離現實,片子中的男女幾乎都對生活中的生存問題沒有概念。
影片名字為《小時代》,或許已明示了它是一部不符合中國大國形象的片子。它無意反思沉重的歷史題材、不願探討民族大義的大課題、更無意宣傳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就是一部自拍自爽、單純商業化的青春片,勾勒出一個美得冒泡的上海大都會時尚生活。
有別於官方一再宣傳的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調子,這是一部標准的“個人夢”影片,講的是一個“我世代”的個人夢,一個以“我”為中心的“小時代”。
影片如此賣座,說明了這個崇尚集體主義、凡事講究以大局為重的大國,早已迎來了對集體、對政治不感興趣,把注意力轉向了個體私生活的“我世代”,而他們正在成為中國消費主力。至少電影市場可能是如此。
這個“80”后、“90”后的群體受惠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套用郭敬明的話,他們的成長與青春“充斥了各種各樣讓你眼花繚亂的物質。這是我們父輩所不會面對的問題 ”,父輩不能給獨生子女一代完整的經驗解釋,因此年輕人注定要孤獨地去面對“物質的困惑”。
其實仔細想想,追求物質沒什麼錯,該質問的是追求物質的渠道和方式;炫富沒有錯,要追問的是累積財富的渠道和方式。相較於表面上學習雷鋒、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裡不知道干什麼鬼祟勾當的虛偽貪官,小時代的男男女女毫不掩飾對物質的崇拜和追求,體現的其實是一種更真實的真我精神。
《小時代》引發的其實是如何詮釋及演繹時代的爭議。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它既是物欲貪婪又是草根崛起的時代?它是個人夢戰勝集體夢的時代?“郭敬明們”把自己定位在“小時代”裡的“我世代”,試圖在大時代中寫下自己的印記,他們個別的成功或失敗,又會如何影響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