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08:17來源:參考消息網字號:
摘要:文章認為,這種模式將不再那麼靈驗。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其成功的產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人均收入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它不可能再像以前遠比現在貧困時那樣快速增長。 |
參考消息網7月19日報道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7月18日刊登題為《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一文,作者是該報專欄作家法裡德·扎卡裡亞。文章稱,在過去二三十年裡,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讓整個世界為之眩目——其崛起速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大型經濟體。它讓許多人想知道中國支持經濟增長的模式是不是發展中國家可效仿的最佳途徑。
文章指出,一些人曾經懷疑,存在機能障礙和運轉不暢的西方民主制度是否能與中國的長期規劃相匹敵。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放慢到其2007年增長水平的大約一半時,中國的體制面臨著其有史以來“最嚴峻考驗”。考驗的結果對於全世界將具有重大經濟意義,對於中國及其執政的共產黨將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
文章說,在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10%。北京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它有系統地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實行開放,同時大舉投資基礎設施以促進制造業和出口。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幾乎不花錢補貼日常消費(例如燃料和食物)。它把錢用在建設出口免稅區、高速公路、鐵路系統和機場上面。它正在投資教育,並且很快將轉向醫療保健。沒有一個發展中的民主國家能無視短期政治壓力,如此成功地執行嚴格規劃的增長策略。
文章認為,這種模式將不再那麼靈驗。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其成功的產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人均收入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它不可能再像以前遠比現在貧困時那樣快速增長。然而,中國增長率下降的速度和幅度超出許多人的預料。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后兩年中國經濟年增長率將在7.75%左右。而且增長率還將進一步放慢,因為事實是中國在最近幾年犯下了“嚴重錯誤”。當2007年金融危機來襲,經濟增長率從令人目眩的13%開始下跌時,北京的對策是大規模擴大信貸和啟動龐大的刺激計劃。這些因素導致了危險的失衡。
對於經濟學家來說,解決方案顯而易見:削減信貸和投資,開放經濟,刺激國內消費。換言之,停止對國有大型企業和出口商的袒護,鼓勵中國民眾把更多的錢花在國內。但是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指出,工資貶值的速度超過了GDP增速的放慢,所以中國人也許會發現很難立即增加消費。更重要的是,過去10年中的大量投資和信貸已經讓企業、產業及部門得到庇護,它們將抵制任何改革。
文章指出,北京最大的一個優勢是它能夠持續和誠實地分析自己的經濟。事實上,北京的新領導層原本是可以作出這種批判的。2013年3月上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闡述的改革包括實現重要經濟部門的市場化,減少政府的角色,並採取促進國內消費的刺激措施。問題是這些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在反對聲浪上升的情況下——而且這樣的反對聲浪肯定會上升,這些改革能否得到執行。
文章說,改革在任何國家都是困難的——從意大利到印度都能看到這一點。改革常常意味著為了避免長痛而忍受短痛。多數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的經濟增長在過去幾年裡都已放緩。在幾乎所有的案例中,原因都是一樣的。當它們的經濟欣欣向榮時,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回避艱難的決定。中國曾經是這條規律的一個例外。但是現在它面臨著自己所遇到過的最大考驗。如果考驗不合格,那麼中國將會淪為又一個其發展模式隻能管用一時的新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