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評論>>博採眾長>> 正文

當西方的夜鶯開始悲鳴,世界將會怎樣?【2】

2014年03月27日10:45|來源:海外網|字號:

《經濟學人》雜志2014年3月1日最新一期封面

《經濟學人》雜志2014年3月1日封面文章

  來自東方的貓頭鷹

  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結束已經20多年,現在,新的冷戰似乎要在“民主”國家之間興起。圍繞烏克蘭問題,俄羅斯與歐盟、美國劍拔弩張。如果說冷戰時代的每一場危機都伴隨著一次專斷,則新“冷戰”的每一次危機都伴隨著一場“選舉”或者“民運”。從阿拉伯世界到歐洲乃至華爾街,以“民主”為旗號的街頭政治乍暖還寒。用普京在克裡米亞入俄前夕演講中的話說,“阿拉伯之春”早就變成了“阿拉伯之冬”。美國大使在利比亞被“民主”后的民眾殺死,還只是危機波及西方的小小開始。在歐洲中心出現的經濟低迷、黨爭亂象以及烏克蘭的大亂局,使得說說話就能掩蓋危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近日,以善於歌唱著稱的《經濟學人》雜志開始嘗試說出這個危機了。

  3月1日,《經濟學人》最新一期發表封面文章《西方民主病在哪兒》,觀察者網全文翻譯刊出后,引發讀者熱議。與此同時,西方讀者也圍繞這個話題展開了激烈爭論。

  應該說,西方“民主”本身遭遇質疑和挑戰並不是新鮮事情,只是隨著西方在“冷戰”中勝利、在蘇聯瓦解后通過金融掠奪從經濟上吃飽,西方話語獲得空前勝利,作為符號以及想象的西方民主才獲得空前的影響力。但事實與符號的不同一直被有識之士揭露。隨著中國崛起和西方自身危機的發生,作為上層建筑的西方“民主”已經無法掩飾自身危機。經濟危機波及西方話語本身的穩固。越來越多人放棄教條,開始正視問題。

  在中國,這一波反思在2011年開始掀起小高潮。那一年發生動車事故,沉迷於老思維的“意見領袖”們借機攜裹新媒體發起對高鐵和中國體制的話語圍剿,這一切在今天看來已經顯得可笑。但在當時情況下,部分有識之士以及新興媒體拒絕人雲亦雲,重新對比思考中西體制問題,逆勢前進實屬不易。比如2011年7月間春秋綜合研究院邀請著名美國政治學學者、亨廷頓學生福山教授與中國政治學學者、觀察者網專欄作家張維為教授對話中國文明模式。早在1990年代就以“歷史終結論”聞名,斷言中國也將步蘇聯后塵的福山,在中國學者影響下,開始反思自己原先的判斷。

  密涅瓦的貓頭鷹在西方的黃昏之后飛起。此后圍繞中國發展模式的討論不斷攀升新境界,例如在2012年4月舉辦的倫敦書展上,由觀察者網參與組織中國單元研討會,國際知名學者如中俄關系專家馮紹雷、物理學家經濟學家陳平、《當中國統治世界:西方世界的衰落和國際新秩序的誕生》一書作者馬丁·雅克、前北約秘書長哈維爾·索拉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等激辯中西治國模式,思考中國發展模式帶給世界的啟示。此類高峰討論大大突破之前知識界囿於“民主/集權”、“私有/國有”、“政府/社會”之類老范疇的陳舊爭論,在中西對比中發掘出中國文明新的政治生命力。

  此后這股反思浪潮開始向更廣泛的知識圈子乃至社會傳遞,一些媒體人開始通過新興媒體向民眾尤其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公民傳達這類訊息。即便是最有堅持的西方媒體也開始鬆動。

  《經濟學人》作為一份在自由知識界喜聞樂見的“夜鶯”刊物,對民主自由的反思也拉開了新的序幕。

(責編:宋勝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經濟學人,民主,民主和諧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盤點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繁華鬧市辦鋼管舞大賽 現場斗美萬眾矚目

盤點香港10大豪門媳婦(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