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3月27日10:45|來源:海外網|字號:
“夜鶯”承認了什麼
“民主在全球的發展停滯了,甚至可能已成逆流。”《經濟學人》此番表態,在西方媒體實屬震耳發聵。現實背景則是萬眾矚目的“阿拉伯之春”變成了“阿拉伯之冬”,茉莉花革命大步邁進歐洲,不僅烏克蘭、土耳其等歐洲邊緣國家發生動蕩,在英法等老牌“民主”國家也先后發生大規模騷亂。埃及、泰國、烏克蘭等地的局勢使西方鼓吹的“投票民主”騎虎難下。每一次“美好”願望都遭遇現實的冰冷反饋。《經濟學人》說道:“1980至2000年間,民主只是遭遇一些小挫折,但2000年以來,面臨的障礙越來越多。”是的,“民主”危機在2000年之后突然加速,仿佛之前的民主和諧只是壓抑了太多憤懣與不平的假象。俄羅斯的“民主亂象”、伊拉克戰亂、埃及反復政變到票選軍人統治,都讓“民主”的故事連連受挫。
以善於講故事洗禮人心的《經濟學人》該如何面對不曾想到的現實故事?應該肯定的是,《經濟學人》沒有急於圓故事,而是鮮明指出“民主”的危機源自哪裡——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中國近年來的崛起更是讓民主飽受質疑。
嚴格說,第一個原因屬於同意反復式的廢話。因為金融危機本身就是西方體制問題的一個后果,《經濟學人》卻又將之視為危機的原因,陷入自我論証的循環。但民主話語的危機卻的確產生於金融危機帶來的沮喪情緒。論述金融危機發生機制不是本文主旨,但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政府處置進退失據,各種政治丑聞層出不窮,暴露西方體制自我調整和自我糾錯能力的缺乏,使得“西方民主具有的自我糾錯能力”變成一個漫長的空頭支票。西方世界陷入類似“西線無戰事”一般的慢性焦慮中。有的國家以借債度日(法國早已經是破產政府)、有的國家討好選民短期需求而忽視長期投資和結構改造,有的國家出現公然承認腐敗卻仍贏得選舉的政黨(冰島“最好黨”,多麼到位的名字!),令人大開眼界的同時,也讓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神聖“光環”不再。國家治理重任變成了利益集團和政治戲子的兒戲。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隨即開始質疑,選舉民主體制真的像他們一直認為的那樣對大多數人都好嗎?
金融危機始發於美國,“泄洪”於全球,似乎“一切盡在掌握”,可中國遠在另一半球,其強勢發展令西方世界無法控制。《經濟學人》說:“中國共產黨打破了民主世界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壟斷。”在《經濟學人》看來,共產黨對輿論的緊密控制恰恰証明了中國政府對民意的關切,穩定的選賢任能機制使中國領導人有能力處理國家建設方面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困擾民主國家數十年,誰的效率高不言而喻。兩者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模式,一種比民主制度效率更高、更能代表大多數人聲音的模式。正是這種模式讓“中國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實現2.4億農民享受養老保險——這要比美國公共養老保險體系的總人口多得多。”《經濟學人》換了個思維看以往中國那些被天真自由主義者詬病的事情,原來別有洞天。
![]() | ![]() |
(責編:宋勝男)
經濟學人,民主,民主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