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9日09:06来源:长江日报字号:
摘要:读大学显然不是签订三方协议,那个“默契”签约的时代早已过去。大学教育虽然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找到工作,但教育本身绝对不是,至少不只是为了让一个人与一份工作建立联系。 |
读大学显然不是签订三方协议,那个“默契”签约的时代早已过去。大学教育虽然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而找到工作,但教育本身绝对不是,至少不只是为了让一个人与一份工作建立联系。有些专业注定就不能与市场完成对接,那么是不是要因为就业率过低而取消此专业呢?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大学已然视就业率为圭臬,就不了业不能毕业,不好就业就延续填鸭教学“紧逼”学生考研,求职路上堆积着并未受到真正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工作也就更难找。
至于收入,本质上由市场决定。过去大学毕业生稀缺,另一方面,经济飞速增长大开人力资源需求之门,一边多一边少,大学生收入高一点也不稀奇。大学生过多,技工、服务行业从业者少,前者收入低于后者完全符合市场逻辑。但是因此推及,大学生收入低,大学四年白读了,根本想用一个教育问题置换一个市场结果,从开始就打错了算盘。
然而,直到现在,这样的误解好像并未消除。家长愿意不惜代价为教育买单,多半看中的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知识就是工作”或“知识就是金钱”,一种教育所承载的梦幻可能,顿时落地到狭隘的利益结果。教育投入就成了纯粹的投资,跟买股票一样,正因为潜意识的投资牵连,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家长不放松地“控制”着孩子,碰上少数抵抗型孩童,家长又是多么竭力驾驭、恼羞成怒。奔着投资收益的结果,家长要确保长期有效的持有这只“教育股”。
个人没有理清这个关系还不打紧,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教育扩招、职校比例、市场需求几者调配不力,不能随着时代变化及时调整,问题就更大了。少数大学毕业生自谋出路“回炉”高职,对他们个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但这毕竟和失业后的职业技能培训,寻找就业机会不同,毕业即失业又“回炉”,无疑是前期资源的严重浪费,它需要在宏观新统筹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