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叶兴平:日本正在颠覆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2】

2013年06月03日09:53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毫无疑问,中日之间争夺非洲影响力的较量已经拉开帷幕。遗憾的是,国内不少人对日本的挑战表现出了轻视的态度。其实,我们只需要注意到一个事实,就会为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结果捏一把汗,那就是日本与美国一样都是极擅长“援助外交”的国家,日本在非洲大陆不是单兵与中国作战,它的左边是美国,右边是欧盟。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上舆论开始聚焦“中国人在非洲的巨大存在”这一问题。他们把中国在非洲的贸易投资发展贴上专为掠夺非洲资源的“新殖民主义者”标签。国内也有人质疑:“值不值得援助非洲?”。必须承认,中国援助非洲有不少经验教训,在援助的方式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对外援助并不等于无偿援助。除了免息、免债和部分无偿援建项目以外,广义的援助还包括有偿援建项目、贷款和直接投资等,这后面的部分变得越来越重要。况且,如果无偿援助部分使用得当,会大大地帮助中国企业在受援国投资项目的开展,也会扩大贸易规模。中国在过去10年(2000-2011)对非洲直接投资规模增长近30倍、双边贸易规模增加20倍的事实正说明了这点。增加对受援国投资和贸易规模是世界上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内所有经济强国在考虑对外援助时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另外,即使是按照广义的对非援助来界定,美国华盛顿全球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所指称的中国10年间对非援助总额750亿美元,也不是一个大的数字,在中国目前一年GDP中不到1%。相当于坊间传说的全国一年“三公消费”的二分之一。换句话说,省下一年的公款吃喝费用,就差不多等同于中国10年来对非发展援助的全部。前者“吃坏了党风吃坏了胃”,而后者不仅仅改善了整个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增进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双边贸易,争取到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说“助人者助己”,国家间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日本在非洲的“三争”目标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日本在非洲的介入有很长历史,而且其介入的程度也很深。战后日本的对外援助计划始于1954年。在此之后的20年,重点放在东南亚,目标是扩大海外商品市场。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日本经济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保证能源安全成为日本重要国策,日本外援重点转向非洲。1989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对非援助最多国家。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2000年。从1993年起。日本对非援助更加制度化。这一年,日本主办第一届非洲发展会议。刚刚在横滨结束的这次峰会是第五届。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制约了它对非洲的援助水平,日本放缓或减少了援助金额。而恰恰是在2000年后的10余年,中国对非援助发展迅速。目前,日本度过经济最困难时期,待缓过气来决定加大马力继续前缘时,发现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头。这一次,日本对非援助的动力不仅仅是能源安全考量,与中国竞争在非洲的影响力以及争取非洲对其“入常”支持都成为重要因素。

1.争影响力

在国际关系中,所谓一国对于另一国或地区的影响力,说白了就是后者对于前者的依赖。由于每一个国家都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而经济利益往往是第一位的,因而这种依赖关系的形成往往主要是通过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来促进。狭义的无偿的经济援助当然也是一种促进手段,但在很多时候它更是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日本与中国争夺对非洲大陆的影响力,实际上是在比拼对非贸易和投资的规模。

分享到:

(责编:李文慧)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