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4日08:45来源:钱江晚报字号:
摘要:遗憾的是,警方的再次回应,依然未能令人信服。当晚,在这条新闻的跟帖中,网民质疑的态度依然占了上风。 |
很多“好事者”,是在凭借着“智商”,打量着叶海燕被拘案例。
叶海燕算不上多有名的名人。叶海燕打出“校长,开房找我,放过小学生”后,对于这个人物的行为艺术被人争相模仿,舆论褒贬不一。旋即,叶海燕被拘,舆论的焦点不再是“校长”与“流氓燕”,而是由“警方”替代了“校长”。
相当一部分人质疑叶海燕被拘在时机上的“巧合”——恰恰在她打完这条著名的标语之后、恰恰前来上门的几位与叶海燕未有新怨。
人们基于常识的质疑,不足以作为叶海燕被拘的事实来看待。但接下来的疑点未能得到解释,却超越了常识之外的法律思考:行政拘留,作为必须在查清事实之后作出的处罚决定,与警方通报中“涉嫌故意伤害”的“涉嫌”二字如何区别?警方如何认定与叶海燕发生冲突的几名妇女没有攻击性行为、叶海燕造成对方“轻微伤”不属于防卫举动……
6月2日,当地警方作出进一步回应称,处罚只针对叶海燕故意伤害他人一事,与其网络行为无关;叶海燕未受伤;三名被害人不属非法进入叶海燕住宅。警方还向媒体出示了对叶海燕的询问笔录。
遗憾的是,警方的再次回应,依然未能令人信服。当晚,在这条新闻的跟帖中,网民质疑的态度依然占了上风。
如果叶海燕违法,警方对其依法采取措施,谁都不会因为她挺身而出、打出过“为童请命”式的标语而一味地同情化。人们基于常识的质疑,缘于发生在这个特殊人物、特殊时机的被拘案例,缺乏充足的信息,同时更是基于对法律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