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南风窗:好莱坞的中国元素背后【3】

2013年06月13日15:11来源:凤凰博报字号:

摘要:在当前语境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其中“敌视”一面被消解,以去政治化和正面化的“示好”构建了一种他者视域中的想象。归根结底,其构成动力很简单:极具吸引力的中国市场。

市场诱惑下的去政治化与文化示好

1984年,米高梅MGM公司拍摄的战争片《赤色黎明》,假想前苏联军队入侵美国。时隔15年后的2009年,米高梅又重拍《赤色黎明》,前“苏联红军”更替为“人民解放军”,引发了一片争议与关注。在华人群体严正抗议下,制作方将入侵美国的国家替换成别国。此外,2012年《黑衣人3》在全球公映。该片在中国国内上映时,反面角色中国人和主人公在纽约唐人街枪战的情节被删除。可见,对中国的形象塑造,已经不得不转变思路与作风了,连一些细枝末节也被处理得干干净净——又如《碟中谍3》上海民居窗前晾衣杆上的衣服、西塘居民搓麻将的镜头等,都被删减。

一个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成为人人虎视眈眈的香饽饽,对于海外片商特别是好莱坞片商来说,宁可被本国的观众看不起,也不敢得罪中国市场,和大把大把的人民币过不去。票房成为指挥棒,在逼迫片商们正视东方,国家关系间的“政治正确”大行其道,其他的一切靠边站。

当然,大量的中国元素在海外电影中出现,除了中国经济上的崛起与电影市场的吸引力,也与政策有关。“合拍片”新政策要求:“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1/3;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需要在中国取景。”这个政策的限定加上经济和市场的三元素,将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片子出现。

于是,曾经很多人忧心忡忡“文化入侵”,或者学术意义上葛兰西所谓的文化霸权,正在发生着吊诡的变化。在全球化语境下,意识形态差异淡化,去政治化成为主流,“文化入侵”与“文化霸权”事实上在电影的表现越来越少彰显了。相反,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示好,展露无遗,甚至示好过火得有些驴唇不对马嘴。这种过量“鸡血”有时连中国观众都不买账,比如《钢铁侠3》与《环形使者》的中国特供版刻意穿插中国元素,就并不讨好。在大部分的电影中,中国的反派角色越来越少,中国负面的形象展示也日渐减少,在剧本或后期剪辑中,为了顺利进入中国市场,也会主动挥刀做各种自宫。

尽管如此,这种示好与中外有别的差异电影版本,都在说明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一种新的东方主义正在电影与电影之外形成,印度则有《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作为案例。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说: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它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任意虚构“东方文化”的一种偏见性的思维方式或认识体系,风光旖旎异国情调的背后,更多的是落后愚昧野蛮的展示。

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东方主义已经销声匿迹了,至少在“敌视”或偏见方面削弱了。在政治与意识形态让位之后,是经济与市场的风光无限。东方尤其是作为代表的中国,富裕但不一定文明、美丽但并非美好,它不再是贫困落后愚昧之地,而是像暴发户式的让西方人又爱又恨。一番经过刻意营造,让东方人自己喜欢的东方形象被展示出来——只要他们能兴高采烈地走入电影院,贡献数以亿计的票房。这未尝不是一种新形态的“东方主义”。

(注:本文转载自“南风窗-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作者:张天潘)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