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0日13:41来源:联合早报网字号:
摘要:过去20年来中国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市场化改革和制度的改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和新的制度瓶颈的出现,来源于这两个方面的生产率增长潜力已经所剩无多。未来的生产率增长只能寄希望于更多的研发投入、更高的人力资源积累,以及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 |
虽然中央政府主张更缓慢也更可持续的增长速度,但也不会担心增长放缓会导致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近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的预测表示,中国在2010年代的部分时间还能够继续7%至8%的增长速度,在2020年代这一速度将会下降到5%至6%。但即使是这样的水平,还是明显高于过去20年的全球和亚太区域的增长速度。这样看来,对于中国来说的所谓“低增长”,从全球和区域水平而言绝不算是低的。
在习近平领导下的新一代中国领导集体看来,增长放缓更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契机。经济增长放缓决不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障碍。相反,缓慢但是有更高质量和更高包容性的增长,才是“中国梦”实现的保障。
根据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西蒙·库兹涅夫的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样看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会与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再平衡同时进行。
从需求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源是国内投资。未来中国的投资率必然会下降。过去的高投资率不可持续,原因在于许多重工业部门产能已经过剩,房地产产业也已过热。所以中国一定要提高国内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才能实现更稳定的长期增长。目前中国国内消费在GDP的比重只有区区40%,远低于印度的55%和美国的70%。
亚细安将受益于中国经济放缓
对于中国经济再平衡而言,更关键的是要减少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事实上,中国的出口虽然还在增长,但比较优势已经比以前大打折扣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生产成本的整体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工资的大幅提升——单单在2012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就上升了14%。人民币的逐步升值也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自从2005年的汇率改革,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已经累计升值了40%。在这些因素作用下,中国要保持过去出口两位数的增长无疑会越来越难。
中国的增长模式其实在2012年已经在开始发生转变。但经济重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政府未来还会延续调整经济政策,为增长率放缓和宏观经济再平衡做好准备。可以说,经济增长的放缓将会减小经济对环境和社会的压力,使未来的增长变得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放缓对它的邻居东盟(亚细安)经济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历史上看,中国与东盟的总体经济关系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中国经济增长,自然会提高中国对东盟国家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国强劲扩张的制造业部门也对东南亚国家尚处于襁褓之中的制造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不仅大量流向东南亚市场,也在世界市场与东南亚产品竞争。有些东南亚国家(例如印尼)还担心来自中国的竞争,会导致本来流入东南亚的外国投资流向中国。
因为东南亚的“恐华”情绪,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关系。中国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在这期间,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从1991年的80亿美元飙升到2012年的4010亿美元。现在,中国几乎是东盟所有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在国际投资舞台上,中国也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事实上,截至2012年年中,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总额就已经达到190亿美元。
在这个意义上,不论中国未来增长前景如何,中国和东盟之间方兴未艾的经济合作关系应该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中国经济再平衡将更有利于对于东盟的经济增长。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业对东南亚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制造业带来的压力会大大减轻。另一方面,届时更多的海外直接投资,也将会从中国回流到东南亚。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将继续扮演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中国增长的减速将不会影响中国在本区域经济地缘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中国在本区域政治地缘中的影响力,仍然会是很有限的,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还比较弱。例如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对外政策,尚未得到本区域其他国家的普遍接受。因此,中国增长放缓对于东盟而言,将会在不改变本区域战略平衡的情况下,进一步推进本区域经济向更稳定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作者黄朝翰是新加坡国大东亚研究所教授、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