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中评社:情报战,一盘越下越大的棋【4】

2013年06月25日08:53来源:中评社字号:

摘要:一束白光,平淡无奇,但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却可以被拆分出七色彩光的本来面目;情报工作同样也是这样,在全世界每天庞大的通话、短信、上网信息交换中,需要将浩如烟海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以威胁程度、敏感程度作为标准分门别类,才能实现从中提炼出情报的目标。

何去何从?

对于美国民众而言,“棱镜计划”本身并不可怕,真正的危险在于,倘若这种特权被一部分执法者滥用,让公权沦为铲除异己、窃取商业秘密的工具,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任何权力脱离了监督,都非常容易蜕变为怪兽而吞噬一切,NSA当然也不例外。然而,情报工作却注定是必须以保密作为基础的,隐蔽战线的活动很难拿到阳光下监督。因此,谁来监督情报机构,就成了各国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电影《国家公敌》、《谍影重重》,说的都是个别情报机构超越监管,发展成为社会公害的故事;而《1984》则把这种情况演绎到了极致,所有公民都生活在情报机构的阴影之下,个人的权利毫无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对于情报搜集工作的监督,还是以内部的自我监督为主,外部以国会少数议员组成的情报委员会监督为辅。然而,这难免会被人质疑是小圈子里的秘密,万一权力膨胀还是有可能失控的。因此,“棱镜计划”曝光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提醒美国的国会和公众,监视者同时更需要被人监视,改善监督体制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不管怎样,眼下斯诺登事件还没有解决,各方的角力也在公开、不公开地施展。美国司法部已经表示将立案调查斯诺登的泄密事件,从法律的角度说这倒是铁板钉钉的事实,难点在于如何将斯诺登绳之以法,毕竟他本人在中国香港地区。

一种可能是香港地区警方抓获斯诺登,然后引渡回美国审判,但考虑到政治上的种种因素,未必就能顺利成行;另一种可能则是斯诺登逃亡第三国,像阿桑奇(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那样东躲西藏,俄罗斯已经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相反,英国内务大臣据说已经知会各个航空公司,请不要搭载斯诺登飞往英国,因为他肯定会被禁止入境)。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有一点斯诺登是猜对了:

“我是不可能再自由地回到美国了。”

回顾美国二战以来的谍报史,因为政治观念不同而背叛国家、出卖机密甚至叛逃他国的情报人员并不罕见,而其中很多人所掌握的情报也远超过斯诺登这个临时工(严格地说,他不是NSA的雇员;NSA 把情报事务外包给了某公司,他是该公司的雇员,有点类似国内的劳务派遣工),所以斯诺登的出走想来不会给美国的情报工作带来太大打击。

但是,恐怕NSA会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秘密了,特别是对于斯诺登这样的非政府雇员又非军人的情报分析师,也许会失去很多工作机会。

至于盟友的抱怨,更多的只是个形式而已,因为即便没有斯诺登,大家也彼此心知肚明,情报工作的手电筒素来是既照敌人又照盟友的,甚至可能达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彼此监视对方的公民,再交换情报,就可以绕开本国立法机关的种种限制。

对于其他可能被NSA入侵的机构、大学、公司和个人,抱怨显然更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亡羊补牢,从技术上努力提高防御水平,保护好自己的数字边疆。

顺便提一下,“棱镜计划”这个名字设计得相当巧妙。一束白光,平淡无奇,但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却可以被拆分出七色彩光的本来面目;情报工作同样也是这样,在全世界每天庞大的通话、短信、上网信息交换中,需要将浩如烟海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以威胁程度、敏感程度作为标准分门别类,才能实现从中提炼出情报的目标。这和时下方兴未艾的“大数据挖掘”技术是思路相通的,因此,大力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很可能就是未来情报战的制高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求得战略主动。

分享到:

(责编:牛宁)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