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舒贝:“宪政”三篇热议文章的梳理

2013年06月27日14:03来源:求是理论网字号: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不缺问题,不缺口号,缺的是宽容平和去讨论真问题的环境,缺的是沉静踏实去干实事的精神。把模糊不清的“宪政”概念交给学界去厘清,让日益纷乱的“宪政”争论慢慢沉淀下来。

从5月21日《红旗文稿》刊发文章《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以来,“宪政”一词再次成为学界和舆论关注的热点,《环球时报》、《党建》等报刊也相继作出回应,在此,本文尝试对《红旗文稿》、《环球时报》和《党建》所刊发的三篇文章进行文本梳理。

《红旗文稿》文章《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作者杨晓青。从框架结构与论证方式上来讲,该文是一篇学术文章,文章从对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的比较中,得出宪政不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结论:“作为西方现代政治基本的制度架构,宪政的关键性制度元素和理念只属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专政,而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关于哪些是宪政的关键性元素和理念,文中也给出了解释:“私有制、多党竞选轮流执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和军队国家化、中立化是宪政的核心必有制度。”文章流露出对宪政深深的担忧:“宪政是整体改变国家的性质、政权制度架构和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仅仅改变几个非核心的原则和制度。”但同时,作者也给予了宪政一定程度上的肯定:“西方宪政民主法治在历史上曾经是进步的制度和理念,在几百年的实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基本符合和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外交等需要,某些非关键性的制度元素和理念中的部分合理内容已被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所吸收和实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虽反对宪政但对于依宪治国是提倡和肯定的:“现行宪法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取得的新经验加以确认,保障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大方向不能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民主法治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这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的需要,是从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而不是为了要‘保护少数’去搞宪政。”

《环球时报》社评文章《“宪政”是兜圈子否定中国发展之路》。该文从发表时间和内容上来看是对杨晓青文章的积极回应,《环球时报》这篇社评从“宪政”概念入手,指出其模糊性和虚伪性:“‘宪政’实际上是绕了个弯,用新说法提出中国接受西方政治制度的老要求”,并认为其“毫无实践基础,越来越沦为空洞的政治口号。”同时,文章谈到:“中国在坚定地走向依法治国,这个‘法’里面,当然首先是宪法。中国的民主也在与时俱进,民主与法治密不可分,这在中国正成为广泛的共识。中国需要能够符合并满足这个国家政治及社会实践需要的制度安排,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性的,它必须对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对某个概念负责。”文章最后扣点题目指出中国发展之路已选定,所有妄想打断中国的进程、扭转国家的政治方向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党建》文章《认清“宪政”的本质》,作者郑志学。该文从“宪政”的概念、实践和主张等几个方面论证“宪政”是“话语陷阱”,着重反驳了“社会主义宪政”的说法,认为:“一个语词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历史。宪政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制度,具有确定的内涵。不是加上社会主义这一限定语就能改造过来的。”另外,作者认为现有对“社会主义宪政”的解释其实已基本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所涵盖,没有必要再借用“宪政”这一说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本出发点和前提,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保障人权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实施、维护和发展完善宪法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但既然我国已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成功之路,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概括,其实就不必再借用“宪政”的帽子了。”最后,文章批评了理论研究中的“拿来主义”,认为对一些集中反映和支撑西方制度的核心学术概念的使用必须格外慎重,并指出“今后我们还要以宪法为指导,不断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决不能把‘宪政’作为我们的政治纲领和基本政治概念。”

可以看出,这三篇文章都是对“宪政”的提法充满了忧虑与怀疑,不可否认,在纷纷攘攘的讨论中,有很多人在推广“宪政”时塞进了大量私货,一般意义上的“宪政”可以理解为依照《宪法》来施政,我们国家有《宪法》,依宪治国、依宪施政也都是我们所期许的。但是,在某些人那里,“宪政”中的必有之义就是多党制,进而在此层面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宪政”概念界定的不清晰,是造成这场纷争的主要原因,不同立场的言论各执己见,谁都无法说服谁,甚至大家都无法地心平气和去讲道理,因为每个人口中的“宪政”甚至都不是同一样事物。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多的辩论和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场论争中,一些网络媒体为博眼球而对文章进行断章取义的做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人民日报》的文章《坚定“三个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一文,直接被冠以“人民日报:西方那套理论不反应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标题进行发布,而截断了原文中的完整表述“西方的那套理论,新自由主义也好,民主社会主义也罢,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反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可能为当代中国指出科学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同样的,那种封闭僵化的观念,既不能紧跟时代发展变化,也远远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也不可能为当代中国指出科学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又如《求是》的文章《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伟大梦想》一文,则是以“《求是》:思想西化党和国家就会走上邪路”的标题在互联网上大量被转发的,但文中的原话是“思想僵化,党和国家就会失去活力;思想西化,党和国家就会走上邪路。两者都会葬送我们的前途和事业。”

当今中国社会,不缺问题,不缺口号,缺的是宽容平和去讨论真问题的环境,缺的是沉静踏实去干实事的精神。把模糊不清的“宪政”概念交给学界去厘清,让日益纷乱的“宪政”争论慢慢沉淀下来,在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坚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信念,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迟疑、不后退,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分享到:

(责编:牛宁)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