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一位老华人眼中的新加坡华人社会【3】

2013年06月28日13:51来源:共识网字号:

摘要:新加坡政府不是完全西方标准的政府。它是有选择的“西化”。在管理制度方面西化,但在伦理方面,又因守着儒家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标准。

新加坡政府不希望华人放弃自己的文化,力图保持华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早期因为地方小国力弱,不希望人口过度增加,所以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政策。华人比较听话,让生两个就只生两个,所以人口下降,这就导致政治危机。因为新加坡是从马来西亚分出来的,华人占多数才保证不会象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那样受到歧视。而华人的人口下降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新加坡的马来化。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认为孩子是神明赐予的天使,能生多少就生多少。但孩子多了,经济能力有限,很多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上学,任由他们在街头流浪,导致马来人犯罪率较高。

政府对此非常头痛,一旦马来人煽动闹事,他会问:“看,住洋房别墅的是什么人?是华人!监狱里关的是什么人?马来人!为什么马来兄弟要受到这种歧视?”这就会引起民族矛盾,给马来西亚和印尼介入新加坡事务提供借口。后来李光耀想出一系列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让马来人不要娶第二个老婆。这事要通过回教理事会,审查马来人的财产状况,如果证明他养不起那么多老婆,自然就不能批准。其次,是解决马来人的教育问题。在新加坡的马来人从小学到大学都不需要缴纳学费的,这样很多马来人家庭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学。受的教育多了,就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和家庭,犯罪率也就降下来了。

现在,年轻华人受到教育比较高,他们更加追求个人的享受,很多家庭不要生孩子。加上新加坡是英文教育,到一些西方国家工作比较方便,年轻人跑到国外去,导致新加坡社会老龄化加剧。政府开始鼓励华人多生,第一个、第二个孩子都有几千块奖励,生第三个孩子好像奖励3万新币,这些钱存在孩子的户头里,上学时作为教育基金。但华人还是不生。没办法了,只好从中国引进华人。

政府考虑得挺好,让中国的孩子从小在新加坡读书,这样他们长大了对这个国家有一定的认同感、归属感。孩子小,需要有人照顾,就让妈妈跟着过来,在这边工作,同时照顾孩子。但政府没有想到,那些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少妇,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在外,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需要有人关怀的,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事多了就成了社会问题。

新加坡人对新移民的态度如何?这要看什么行业。有些行业,比如建筑业,新加坡人自己不愿做,怕苦,中国人来做,工钱又低,新加坡人很高兴;在文化层次比较高的行业,如报业,大家都是同事,相处得很好。我们前边说的“边缘人”并不排斥新移民。真正排斥新移民的是那些完全“洋化”的人,他们鄙视中华文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责新移民抢了新加坡人饭碗的就是这种人。他们受西方教育,希望“全盘西化”。

但是新加坡政府不是完全西方标准的政府。它是有选择的“西化”。在管理制度方面西化,但在伦理方面,又因守着儒家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标准。老百姓不要管政治的事,政治交给精英人物来操心,你只是享受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大选的时候呼吁老百姓要关心政治,别忘了投票给执政党。这是一种选择性的“关心”。所以说,新加坡政府还没有走出家长治的政治模式。

应该说,李光耀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他是一种家长心态,把人民当成孩子,什么事都考虑到了。怕老百姓没钱养老,设立CPF基金,在经济好的时候,CPF缴纳达到25%+25%,即个人交25%,政府(公司)补贴25%,相当于增加了25%的工资,这些钱里近一半是养老金。年轻人找不到对象政府要着急,结婚不生孩子政府也要着急。父母什么事都管到了,这种环境培养的孩子自理能力差,遇事不知所措。新加坡的现状就象飞禽公园,上面有一张大网,好鸟飞不出去,恶鸟飞不进来。新加坡政府的家长心态根深蒂固,对孩子的关爱是根深蒂固;同时也认为自己是父母,所以应该永远在台上——你见过谁换父母的?

20多年前,新加坡曾发起过“讲华语运动”,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政府要关闭南洋大学,为避免引起社会震动,搞了这么一个“运动”。南洋大学当时是维护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政府要关掉它,很多人反对。政府说了:“我不是反对中华文化的呀,你看我不是在提倡讲华语吗?”后来又搞了一个新的“讲华语运动”,是要提醒华人的民族意识。以前华人的身份证都是英文的,没有华文。后来华人的身份证上都要求加上华文名字,提醒人们别忘了自己是华人,要保持华人政权。这里面是不是有中国崛起的原因,不好说,也许很小吧,因为没人这样讲。

分享到:

(责编:牛宁、王栋)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