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徐瑾:李克强经济学,走走看【2】

2013年07月04日14:20来源:金融时报字号:

摘要:不刺激确实是李克强新政的亮点之一,近期他再度喊话“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或也暗示对大手笔刺激的谨慎,具体措施仍旧有待观察。

最后来看结构性改革,这也是不出台刺激与去杠杆的叠加之后必然指向。李克强去年年末呼吁“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为他赢得不少加分。回顾中国三十年经济增长,改革可谓核心动力,其效应超过人口红利、加入WTO等因素。问题在于,当改革由浅水区步入深水区之后,也意味着容易的路都走完了,留给中国的时间却又倍加紧急。改革可谓民间近年最大的呼声,这或许反衬出改革的动力不足、阻力过大。

从“不刺激、去杠杆、结构性改革”三方面来看,解决方案难言定型,那么我们在谈论李克强经济学的时候,到底是在谈论什么呢?评议李克强经济学,是以当下的方向作为标准,还是以日后的结果作为考核?

回顾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等等词汇来说,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命名的经济学,不仅在于其名字与位置,更在于其对应的经济政策——从这个意义来说,日后审视现代中国经济史,朱镕基经济学少不了有一席之地,而李克强经济学尚在建构之中。

的确,从李克强对于经济形势的诸多判断而言,他对于中国经济产能过剩、行政管制过多、财政金融领域风险隐忧巨大等因素有清晰认识。历史总是残忍而公正的,最终能让李克强经济学得到定义和承认的标杆,并非来自问题诊断,而是其施政成果。

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设计出可以被当前政治权力格局容纳、被社会大众认可、令各方激励兼容的改革方案,难度巨大。这一方案至少要回答如下问题:如何使用放权式刺激政策维护基本增速?如何解决金融市场双轨制问题?如何以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如何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只有当这样的具体方案出台的时候,李克强经济学才真正成型。

政策出台慢一点,也意味着给改革多一点空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美国经济学巴里 诺顿长期关注中国经济转型,他曾经有一个判断:他认为中国政策执行者往往更为看重决断力(decisiveness)而不是可信性(credibility)。我认为这一判断很敏锐,在市场经济的草根时代,决断力或许更为有力,随着中国步入一个重构规则的时代,那么可信度的重要性也也就随之上升。一个有可信度的政策制定者,才能在博弈之中赢得更多支持,往往也能够更好地维持市场的规则。

迄今为止,各界对这位法学背景的经济学博士期望不低,高期待更需要落地,与其骤然出台影响重大的错误决策,徐图正确的改革方案更为合理。尽管被视为一位平民总理,但中国民众对于李克强的个性仍缺乏深入了解,FT中文网采访李克强的大学同班同学时,他曾透露了一个细节:“你看这些大学时的老照片。李克强拍集体照,几乎总是喜欢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边上。他平时沉默,从不张扬,有学习上的问题问他,他有问必答。”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近期出版《中国经济怎么了》

分享到:

(责编:牛宁)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