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评论

环球时报:须反思民族问题 中国只有1个民族即中华民族【2】

2013年07月11日09:24来源:环球时报字号:

摘要:现有民族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前现实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民族问题上进行反思,首先要在理论层面反思。

现有民族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前现实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民族问题上进行反思,首先要在理论层面反思。按照现在56个民族的政治框架,大家都把自己的“民族”看做是最核心的身份认同,这就很容易把遇到的经济利益、治安、文化保护、语言教学等问题都解读为政治化的民族关系问题。其实,少数族群保护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就业和发展、分享资源开发等权利,都可以在公民权利的范围内得以保障和实现。

沈桂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民族的概念既是政治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给了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以民族国家的想象。民族区域自治在某种程度上也提供了条件。我们的民族政策是先把民族分出来,再挖掘民族符号,并力图在民族之间创造平等,协调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这种做法不利于整合国家认同感,或者说没有在国家层面推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认为,民族不是发展的,而是变迁的,同理,民族理论不应是“发展”理论,而是“变迁”理论。

诺布旺丹(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在我们的主流话语中,有一些词语在有意无意地将汉族与少数民族区分开。如“唐装”、“汉字”、“儒学”、“国学”等,这些都是汉族符号。

新疆出事时,我在西藏牧区做调研。在非常偏僻的地方,居然有老头、老太太都接触过“西藏独立”的话语,其实他们并不明白“西藏独立”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出生在青海省贵德县的农村。那是个汉藏混居的地方,相互都能说对方的语言。那时候,我们没感觉汉藏有什么区别。就是最近20年,媒体的宣传,给不少老百姓灌输了汉藏的区别。

民族自治应向区域自治过渡

厉声:民族政策的框架形成于60多年前,今天世界和中国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思和调整都是需要的。但民族政策又是国家根本的大政方针之一,非常敏感,任何调整都必须慎重。建国初期,民族区域自治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改革开放后,形势变得复杂,境外渗透情况也趋于严重。苏联解体后,中国对民族政策曾有较大的反思。我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核心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其发展的趋势是逐渐从民族自治向区域自治过渡。如何完善民族政策,因为涉及复杂的利益分配,还需要各民族共同探讨,特别是需要听从民族群众和干部的意见。

民族政策是治本的工作,调整和完善好民族政策,为新疆反分裂和反恐工作提供更好的基础。当然,治标是第一位,控制局面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但一定要标本兼治,治标不能妨碍治本。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引领少数民族群众方面会起到关键作用,当地民族干部的威信非常重要。涉及民族的事务必须尊重民族自身的“觉悟”和“自愿”,我们不能包办,更不能替代。

分享到:

(责编:吴杨)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