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1日09:24来源:环球时报字号:
摘要:现有民族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前现实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民族问题上进行反思,首先要在理论层面反思。 |
吐尔文江: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走向,一方面不要再刻意强调少数民族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概念,任何试图“推动”民族融合的做法都只会导致相反的后果。最优选择是按政策执行,一切顺其自然。
对于当前的民族政策,首先,需要巩固制度自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不动摇。其次,要尽快实现民族政策的法制化构建,使得民族政策能够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执行。第三,民族政策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的现实情况在具体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吴楚克:从历史层面来看,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事实。有个现象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其主体民族有国家的,如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对中国的认同感都比较强。藏族和维吾尔族境外没有国家,一些人存在分裂活动。从制度层面看,应明确提出区域自治,改变一个主体民族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当初,区域自治就是为建立各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而实施的制度保障。
发展问题与信仰问题
马戎: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当地少数民族被边缘化了,这反映在职业结构的变化方面。大量汉族人口进入新疆、藏区,对本地人的就业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造成很大冲击。当地一些机关招聘、企业招工只愿意招汉人,反映出族群偏见,很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的不满情绪。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众普遍有宗教信仰的传统,一些部门和干部在处理与宗教有关问题时,有些对策和工作方法生硬、简单和粗暴,激化了矛盾,必须总结教训和纠正错误做法。民族平等和相互尊重应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上。对于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政府应多听当地群众的看法。
沈桂萍:我实地调查了喀什的一家民营企业新疆南达乳业有限公司,总结出一个“南达模式”,值得推广。浙江的两兄弟起初在喀什摆摊,后来开始做生态奶,工厂做起来后用当地工人,使用当地农民的奶源,深受维吾尔族职工的喜爱。因此,援疆要落实到当地,要培养当地产业工人,这样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让少数民族群众受益。
吐尔文江·吐尔逊:治理新疆的对策首先需要有一个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的长期不变的战略,比如说20年。现在看到的教训就是治疆基本政策的反复变化。重点的对策包括加速促进社会公平政策的建立,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在新疆更加重要的是社会公平。建立法制化的社会管理环境,避免把政策当做法律去实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措施。
诺布旺丹:各民族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如政府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没有问题。但这种发展强调的主要是物质上的发展。拿西藏来说,政府是给了西藏很多援助,极大地满足了物质方面的需求。可西藏人第一位的追求却是精神的信仰。这就是为何当下西藏社会经济尽管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社会事件屡有发生。这里面存在着我们所奉行的无神论思想如何与有神论相协调等问题。不过,最近,这方面的政策有不少积极的调整。 (本文由杨婷婷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