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付小為:大學生“回爐”正常嗎【2】

2013年05月29日09:06來源:長江日報字號:

摘要:讀大學顯然不是簽訂三方協議,那個“默契”簽約的時代早已過去。大學教育雖然某種程度上有助於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找到工作,但教育本身絕對不是,至少不只是為了讓一個人與一份工作建立聯系。

讀大學顯然不是簽訂三方協議,那個“默契”簽約的時代早已過去。大學教育雖然某種程度上有助於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找到工作,但教育本身絕對不是,至少不只是為了讓一個人與一份工作建立聯系。有些專業注定就不能與市場完成對接,那麼是不是要因為就業率過低而取消此專業呢?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大學已然視就業率為圭臬,就不了業不能畢業,不好就業就延續填鴨教學“緊逼”學生考研,求職路上堆積著並未受到真正大學教育的畢業生,工作也就更難找。

至於收入,本質上由市場決定。過去大學畢業生稀缺,另一方面,經濟飛速增長大開人力資源需求之門,一邊多一邊少,大學生收入高一點也不稀奇。大學生過多,技工、服務行業從業者少,前者收入低於后者完全符合市場邏輯。但是因此推及,大學生收入低,大學四年白讀了,根本想用一個教育問題置換一個市場結果,從開始就打錯了算盤。

然而,直到現在,這樣的誤解好像並未消除。家長願意不惜代價為教育買單,多半看中的不是“知識就是力量”,而是“知識就是工作”或“知識就是金錢”,一種教育所承載的夢幻可能,頓時落地到狹隘的利益結果。教育投入就成了純粹的投資,跟買股票一樣,正因為潛意識的投資牽連,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家長不放鬆地“控制”著孩子,碰上少數抵抗型孩童,家長又是多麼竭力駕馭、惱羞成怒。奔著投資收益的結果,家長要確保長期有效的持有這隻“教育股”。

個人沒有理清這個關系還不打緊,如果上升到國家層面,教育擴招、職校比例、市場需求幾者調配不力,不能隨著時代變化及時調整,問題就更大了。少數大學畢業生自謀出路“回爐”高職,對他們個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但這畢竟和失業后的職業技能培訓,尋找就業機會不同,畢業即失業又“回爐”,無疑是前期資源的嚴重浪費,它需要在宏觀新統籌中改善。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