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荔紅:以辯証思維化解偏激情緒

2013年06月03日08:35來源:人民日報字號:

摘要:社會學研究証明,與理性心態相比,偏激情緒及其衍生的極端主義思想,由於邏輯簡單、立場偏執、態度純粹,頗有鼓動性和影響力,經由互聯網絡和特殊個案的放大,就更容易激發出盲目躁動的“集體無意識”。

  “無商不奸,無奸不商”,“洪洞縣裡無好人”,“現在刁民太多,處處跟政府作對”,“你們嘲笑我英語不好,我要殺死你們所有的人”……古今中外,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有矛盾就難免催生偏激情緒,假如疏導不及時、不到位,甚至可能上演患者家屬逼醫生跳樓和美國校園槍擊案那樣的極端慘劇。

  當下,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利益調整期、矛盾凸顯期,部分人心理容易失衡、評判容易偏頗,一些偏激情緒和極端主張頗有市場,不僅弱勢群體有,一些衣食無憂者也有﹔不僅普通群眾有,甚至一些干部也有。這些偏激心態,往往源自片面地從一個角度、一個層次看問題,過於強調主觀感受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要麼無視其他見解和主張,要麼將不同意見說得一無是處,在極化的情緒中喪失了對客觀世界的正確把握。

  當今社會,多元化趨勢明顯,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和興趣愛好各不相同,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出現一些不客觀的認識、不理性的情緒,並不奇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應該予以包容理解的。但理解包容,決不是視而不見。從社會管理的角度,尤其應該重視這些情緒產生的根源,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寬慰疏導,釜底抽薪,防止個人的偏激認識和主張,發酵放大成為某一個社會群體的極端共識,防止激憤心態不斷堆積沉澱,傷害和割裂社會共識,制造對立和混亂。

  孔子說,“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意思是把握事物“過”與“不及”的兩個方面,採取中正的辦法施行於民。用現代話語來說,就是學會運用辯証思維指導實踐。前段時間,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組“辯証看待社會發展與問題”的評論,強調要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要有“權利意識”、也要有“法制觀念”,要有“個體意識”、也要有“全局觀念”,為人們正確認識轉型期復雜的社會現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毋庸諱言,食品安全的擔心、未富先老的隱憂、收入差距的不平,我們今天的社會,利益關系糾結,矛盾問題不少,但既要看到這是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問題,解決起來必須有一個過程,也要站在整體角度理性分析,不單純以一己之得失作為評判社會公正與否的標准。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兼顧正反兩個方面,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來調整心態、面對困境、化解怨氣。而社會治理者則更應該放眼全局,以“危中有機”、“變壓力為動力”的辯証思維,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凝聚社會建設的正能量。

  社會學研究証明,與理性心態相比,偏激情緒及其衍生的極端主義思想,由於邏輯簡單、立場偏執、態度純粹,頗有鼓動性和影響力,經由互聯網絡和特殊個案的放大,就更容易激發出盲目躁動的“集體無意識”。認識到這一點,社會管理者尤其要樹立“功夫在平時”的意識,創造條件讓各種利益主體充分辯論博弈,在社會治理的一點一滴中體現辯証觀、弘揚辯証觀,尋找最大社會公約數。把知與行統一起來,用情與理喚醒共識,我們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起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