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評論

英報:警惕暮氣扼殺中國改革 【2】

2013年06月08日08:50來源:金融時報字號:

摘要:近年來,中國改革的停滯乃至部分倒退背后,其實就是伴隨著青年人口的萎縮。不僅是改革時代,由此上溯到革命時代,革命事業的克成大功,亦與青年勢力的消長命懸一線。

  如此家庭結構,則革命的暴力威懾時時存在,革命的希望永續不絕。所謂“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絕不僅僅是一句充滿英雄氣概的口號,而是現實的存在。父死子繼,兄仇弟報,殺之不絕,則專制勢力必然恐懼,成為徹底的紙老虎,革命力量一經動員,則如野草燎原,最終葬送一切黑暗勢力。

  改革開放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近現代以來中國的第三次大革命,本次溫潤而廣泛的革命之所以成功,亦因為擁有足夠的青年。

  改革之初,龐大的青年人,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前進動力。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為什麼越走越窄?》在全社會引起了巨大的震動,為青年人尋找出路的共識,成為推動改革開放的巨手。我記得讀小學和中學時代,成千上萬同村的哥哥姐姐們出外打工,而少數幸運又勤奮的哥哥姐姐,則擠過了高考的獨木橋,成為當時令人羨慕的“國家的人”。

  而在社會和家庭組織上,當時的中國人口結構,亦為中國的崛起提供了資源。改革后,科技的進步,是以青年人知識文化的提高為前提的,而足夠的青年中產生的精英,成為那個時代的弄潮兒,亦是當今的主力。除了在政治領域外,社會的絕大多數組織的運轉、生產、創造,都是以青年人為主力的,社會主流力量與精英的年輕化,決定了國家的戰略高度。

  在低端領域,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亦有賴於中國的人口結構。大量的勞動力來源,有賴於數量龐大的青年。以農村為例,改革早期和中期,大量的農民青年成為產業青年,具體的家庭分工如下,家中兄弟姐妹平均大約三人,一人在家務農兼幫父母料理家務,早日成家,其余兄弟姐妹在外無后顧之憂,或者,兄弟姐妹各自外出,但是均攤費用,幫助父母建立家業。如此,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才富有活力。形成中國早期家庭中著名的“逢三抽一”現實慣例。

  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億萬青年的熱血與汗水,競成今日之功,中國躍升為全國第二大經濟大國,完成了初步崛起。

  事情正在起變化。

  中國不復為少年之國。

  從建國至改革之初,中國的平均年齡在27歲左右,至1996年,中國的平均年齡突破30歲,至2008年突破35歲,至2022年,中國平均年齡,即將達到40歲,而至2050年,中國平均年齡將達50歲,成為世界平均年齡最高的國家,老齡人口總數將達4億以上,成為名副其實世界第一老人之國。

  百年前,梁啟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國說》中,將以青年人為主體的社會,與以老年人為主體的社會作了詳盡的對比,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必然在心理上總體趨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氣,整個國家變成懦弱之國,缺乏血性。同時,老化的人口,由於精力的限制,亦出現智慧退化,則整個民族,智慧與勇氣俱亡,變為毫無希望的死亡之國。

  舉國為少年,則國家前途無量,舉國為老人,則衰亡可待。

  最近,《人民日報》罕見地撰文,稱80后一代暮氣沉沉,精神早衰。而年輕人的早衰,則是對整個社會活力衰退的警示。

  未來時代,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徹底完成中國的現代化,而這場宏大的改革,無異於中國的第四次革命。龐大的青年人口,富有活力與勇氣的民族精神,亦是中國四次革命的力量之源。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

辣觀點 >